說實話,比起我們說過的其他故事,《定軍山》不是最精彩的。這出戲之所以很有名,還在於它被拍成中國的第一部電影。
那是1905年的一天,北京豐泰照相館廊下的兩根大紅圓柱間掛上一塊白色布幔,京劇演員譚鑫培扮演的黃忠在鑼鼓聲中從布幔後提刀走出。雖然拍的是無聲電影,可鼓師、琴師一個也不能少,譚老板的動作必須跟隨樂隊的節奏。院子裏架著被稱為“活動箱子”的木殼手搖攝影機,照相技師劉仲倫第一次拍電影,他緊張地一陣猛搖,兩百尺一卷的膠片很快搖完了,隻夠拍個片段。影片在前門大觀樓公映,可以想象那空前的盛況。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是拍火車進站,據說嚇跑了很多觀眾,看中國傳統京劇還不至於那樣恐怖吧?
《定軍山》是靠把老生戲。“靠”就是紮靠,插四麵旗,穿厚底靴。“把”就是把子,戲曲裏用的兵器。黃忠、嶽飛這樣能征善戰的武將都是靠把老生應工。在譚鑫培以前,為了表現黃忠“一戰成功”的帥才,《定軍山》裏的黃忠都是戴金色帥盔。嚴顏的服飾要跟黃忠相配,也就戴銀色帥盔。但譚鑫培根據自己消瘦的臉形,把黃忠的金色帥盔改成了黃色紮巾,於是嚴顏便要跟黃忠保持一致,也跟著改成白色紮巾了。這說明,為了追求完美,京劇演員是可以按照自身的形體條件調整服飾的。
說到“一戰成功”,還有一段有趣的講述。過去在春節裏的演出講究吉祥,台上要盡量做到不死人。春節裏演《定軍山》,會給它改個名兒,就叫《一戰成功》,給大家帶來新一年的順順利利。那麼你會問:“戲的最後要斬夏侯淵,怎麼能說不死人呢?”會有這樣的處理,幹脆不演最後的“斬淵”。不用通知,隻要鼓師看見黃忠在被調回營時,他的黃靠外麵罩上蟒袍但隻穿一隻袖子(這叫“斜蟒”),就知道不“斬淵”了。不過矛盾的是,不斬淵怎麼能算“成功”呢?如果非“斬”不可,就得有特別措施,得給被“斬”的演員發雙份錢。扮嚴顏的演員在後半出戲裏沒事了,所以一般都是由他再扮夏侯淵,這叫“趕場”。新年裏別人都高高興興,隻有他倒黴挨了一刀,拿雙份錢是給他補償,讓他得到心理平衡。
過去的京劇界有句行話,“寧穿破,不穿錯”,說明他們對細節很認真。關於夏侯淵挨的那一刀,應該是劈還是抹,他們非得琢磨清楚。在緊接《定軍山》的《陽平關》裏,曹操聽到探馬來報:“夏侯將被黃忠刀劈馬下。”可見應該“劈”,那麼斬淵的刀法就不能一抹了之了。
關於“寧穿破,不穿錯”還有些例子。
我們前麵介紹過《投軍別窯》,王寶釧在丈夫投軍後需要自己勞動,所以在後來的《武家坡》裏已經不穿綢緞,改穿沒有長長水袖的藍布青衣了。
我們也介紹過《四郎探母》,戲裏有個遼國的蕭太後。前麵有出《金沙灘》,蕭太後的丈夫天慶王沒死以前,她頭上的鳳簪是成雙的。但在《四郎探母》裏,蕭太後隻能戴一支鳳簪了。
還有,過去舞台上的尼姑和道姑是有區別的,服裝雖一樣,但道姑頭上有一頂像小銀錠似的道姑冠。
這都來自老演員的回憶,他們對現在傳統京劇裏不注意細節的地方有些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