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者大也,劍者意也。大意二字,包含天道萬物,海納百川,無不所及,無所不有。
太劍劍胎身長三十三丈三尺三寸三分,寬三丈三尺三寸三分。柄長三丈三尺三寸三分,寬三尺三寸三。重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斤三兩三錢三分,隨持劍者功力深淺,又可大可小,可幻化成洪水滔天,也可幻化成火雲連綿。是李鴻蒙以天地玄黃四氣為心,形成劍元。洪水劍的法門為基,形成劍法。攝天大法為礎,聚集氣靈供應劍元。又攝取蒙蒙間的陰陽二氣,合五行精氣,以一座含有大量礦物的小山為本鑄造劍身。費時整整三十六年,在三眼道君的幫助下方鍛造成劍胎。
按李鴻蒙構想,這太劍若是鍛造完全,需要先以土靈為本,收集土氣以土生金,再收集金氣以金生水,再收集水氣以水生木,再收集木氣以木生火,在收集火氣以火生土,煉成土行之變。再尋的金靈,以金靈為本,再收集金氣以金生水,再收集水氣以水生木,再收集木氣以木生火,再收集火氣以火生土,再收集以土生金,煉成金行之變。再尋得水靈,以先前之法,依次集齊五行精氣,直到煉成五行之變後,將劍身煉得隻有三尺三寸三分長短,三分三寬細,蘊涵陰陽二氣,五行生化力,才算小成。
若想大成,需日夜洗練太劍,以天地玄黃四氣所產劍元,溝通陰陽二氣,分化出金、木、水、火、土五大分身,化出百萬荒獸,從而五氣生生不熄,源源不斷,劍內如洪水劍般可自成一界,才能大成。若是太劍煉至大成,雖無法鍛造成哪避天宗三小道術之一,可比上古巫族倚天、青虹、紫薇、青冥四大神劍威力的洪水劍,但也不弱幾分。
一經施展,既有洪水劍那種敢逆天而行,衝撞天劫的氣勢。也有不懼任何邪氣,如天地玄黃四氣般掃除一切惡果的能力。又能以攝天大法不斷攝取天地間無所不在的五行元氣,供應太劍驅使,劍氣永不停息,越來越強。是以,這太劍隻要施展開來,若是不能一擊而破,威力隻會越來越大,最後由小溪水流,變成滔天洪水,淹沒一切。
隻是為了尋那一線生機,無奈隻有繼續修煉本宗絕技,才不得不放棄對太劍的修煉。所以這麼多年下去,太劍還隻是個劍胎,一直躺在李鴻蒙的納戒之中。而這太劍極重,所以若是施展開來,就需要以攝天大法,下接地力,費時三刻方能施展開來。說其是飛劍,不如說是一陣來的更準確些。除非得土靈之物,轉化五行,煉成土行之變,才能立時禦劍憑空,再接地力,而無須先行儲蓄,實在麻煩。
李鴻蒙因要苦修宗門神術,除神燈外身無一成寶,現在才想續煉此劍,實是無奈之舉。
取出太劍,撫mo著黃蒙蒙,隱有流光閃爍的劍身,李鴻蒙不由想起當年與師傅一起鑄造此劍的情形,又是悲痛一陣,好容易才收拾好心情,溝通起太劍劍元。
幾十年不與劍元溝通,這太劍劍元已經變的比初時精練十倍,占據了大半納戒空間的劍身也小了幾分。同樣,長時間疏欲溝通,與劍元的親密度也生疏許多。用了整整半月時間,才再次運轉如心,但是若想更進一步,將劍胎鑄成成劍,就需要尋得土性靈物才能鑄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