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精練士卒四(1 / 2)

眾人有了經曆,再到下午站軍姿時便好了很多。站完軍姿,依舊是繞場跑步,劉俊義又加進了新花樣,把後世軍隊的那套原封不動的照搬過來。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劉俊義在隊列前頭喊口令。

“一!二!三!四!”眾人喊的震天響,他們知道,喊的聲越大,這劉長官就越是歡喜。

跑步之後的操練主官由許褚擔當,開始訓練士卒隊列。看到許褚有板有眼的喊著:“稍息……立正……向右看齊……齊步走……”劉俊義不禁讚歎,大哥的悟性真高,自己不過就和他說了兩遍,他便掌握的如此熟稔,此時教起眾人來,儼然便似自己那世見過的後世軍隊教官。

劉俊義還要忙的事太多,首先要落實軍營內的食堂和夥頭庖廚,然後還要明細軍中的等級製度,漢代軍製,每五人有一個伍長;兩伍為什,每十人有一個什長;五什為隊,每五十人有一個隊率;兩隊為一屯,每百人有一個屯長,即為都伯;兩屯為一曲,每曲設一個軍侯;兩曲成一部,每四百人設一個軍司馬;每五部為一營,通常統領者就是將軍或校尉了。

但劉俊義總覺得不太科學,決定還是采取後世軍隊的軍製稱謂,便給步卒隊伍起了個威武的名字:虓(音xiao)虎營。這是劉俊義想起了《三國誌》上陳壽給呂布的評語:呂布有虓虎之勇。因此靈感一發,由是命名。

劉俊義自然就是虓虎營營長,張峰源初建軍時就是統領,多有勞苦,便為虓虎營副營長,而後,每兩百人左右為連,可設四個連,許褚為一連長,典韋為二連長,趙雲為三連長,李鵬為四連長,劉俊義因足智多謀,更代行營參謀之職。各連每五百人就可以設排,像參加過斬首行動的吳俊李昆等人,劉俊義便有意直接任命為各排排長,其餘排長,則由步卒推舉,百人為班,班長也在步卒之中推選,以後視軍功表現,擢除升遷。

當然,關於後世軍隊中政委這個職務,劉俊義是十分欣賞的,以後可以考慮選派一批政治思想過硬,忠於劉俊義的人下到部隊裏去擔當政委指導員的角色,可以有效的掌控部隊,杜絕有軍權者獨大的弊端,這是後話了。

平常的訓練教官,主要由幾位連長擔任,最終的指揮決策權則交給營長劉俊義,也有助於提高劉俊義的威信。

有那世經曆的劉俊義,也一直在思考軍銜製問題,軍銜在戰爭中極其重要,是軍人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馬虎不得,那世的軍隊曾一度取消軍銜製,以示官兵平等,事實證明,這是不科學的。

看此時的大漢軍隊,隻有從頭飾甲胄和衣服質地才能看出將校和普通士卒的區別,但是究竟將校之間包括士兵之間具體是什麼等級,卻難以識辨。

劉俊義認為一定要在自己的隊伍中推廣起軍銜製來,和劉龍商議了一下,劉龍對這個理念接受的相當快,立刻建議,以甲胄製式區分:班級幹部基本與普通士兵同,穿紮甲;排級幹部就可以著掩心甲(畢竟資源有限,不可能做到普通士兵人人都穿上鐵甲),戴頭盔;連級以上的,才能配備肩甲,全身披掛。劉俊義覺得還是太籠統,並且隻適用於步兵,如以後準備建製的鐵甲連環的重騎兵部隊就很難按照這樣的方式區分軍銜。

仔細思量了一番後,最終決定,在護腕上做文章,護腕為每個為軍者必戴,區別就在於身份高的戴的是腕甲,還可保護手腕;普通的士兵所戴多為革製,甚至布質,主要為了斂攏衣袖,劉俊義參照了那世解放軍的軍銜樣式,采取士官橫杠,尉官校官豎杠加星的做法,鑒於漢代之時對五角星的概念還甚為模糊,劉俊義尋思以虎形銅扣代替,倒與虓虎營的稱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