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王城巷戰(2 / 3)

水鏡先生認為其思想飛越程度已超出軍師的範疇,袁紹更大膽懷疑水鏡之所以栽培剩下七奇,其用意即在牽製袁方。是八奇中唯一集武將、謀士、霸主氣質於一身的人。

字文若,豫州潁川郡潁陰縣人。兵法屬性為光,行事溫和講究仁道。身為保漢派,是漢獻帝最信任的人之一,有王佐之才,被曹操讚為“吾之張良”。長於內政與外交,謙稱其絕技為“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曾在曹操討董大敗後助其收納青州的十萬黃巾餘黨,濮陽之戰曹軍處於不利之時,荀使司馬懿拖延時間,與李典帶領青州兵逼退陳宮。又使計讓曹操順利迎漢獻帝至許都,不費吹灰之力便收服長安,並收納董卓餘眾。

龐統聯合眾諸侯討曹,曹軍被逼到危厄之際,荀不得已與郭嘉合作,安排於禁身在要職救援曹操,遣荀攸遊說袁術,自己則應付呂布集團,終使曹操轉危為安。曹軍討伐呂布時說退袁術援軍,又以漢室名義勸劉備等人出兵剿滅袁術。

官渡之戰前夕被袁方設伏重傷,被迫退陣養傷,與曹仁留於許都處理內部反叛勢力。反對郭嘉與賈詡推行的先亂後治理論,努力將曹操引導為輔佐漢室的支柱,令其忠臣把權,壓下奸臣,讓漢室屹立不倒。

字文和,涼州武威郡姑臧縣人。曾先後輔佐董卓、牛輔、張繡等人,擅長“黑暗兵法”,師弟郭嘉稱其為黑暗大使、用刑高手。其行軍布陣的能力更是連司馬懿也自歎不如,被譽為“陣王”。賈詡與郭嘉交情甚篤,二人均信奉黑暗兵法,與荀的處事作風相違,曾多次暗中幫助曹操擴張勢力。絕技為“荊柯刺秦,公子獻頭”。

曾與董卓女婿李儒結為義兄弟,在呂布謀殺董卓和李儒奪權後,賈詡為報此仇,說服牛輔犧牲自己從而引出呂布全軍,以一成兵力,在五天內敗呂布於長安。其後又說服西涼太守董越坦然接受被張遼刺殺,令呂布於涼州再次被圍剿。賈詡兩次大敗呂布亦令其甘拜下風,賈詡因此也聞名天下。

離開長安後,賈詡輔助張繡進占南陽,並主張其投降曹操。雖期間因龐統設連環計使張繡反叛,但最終還是成功令張繡降曹,由此正式加入曹營,在討伐呂布的戰事中充當曹軍的總策劃。官渡之戰前夕被袁方設計滯於汝南,但賈詡出手反令劉備不戰而屈人之兵,並大敗高覽。郭嘉死後負責監視司馬懿,並控製住了司馬氏家眷。赤壁之戰時與荀攸水陸並行,於陸路伏擊陸遜,但反被周瑜和陸遜設計引入樹林內遭遇火攻。

郭嘉

字奉孝,豫州潁川郡陽翟縣人。以鴉為本命,被賈詡稱為八奇中的最強者,有“決策之王”的美譽。體質羸弱,患有頑疾,屢次受名醫華佗之助得以維持健康。與諸葛亮同為八奇中最擅長“神行之術”的人,擅長極端的“黑暗兵法”。

初出場便說服曹操以“奉孝殺戮”進犯徐州,以“屠一城,降十城”之法連下徐州數城,而借徐州之行引出曹軍中所有異己之眾,借此安定兗州。更利用呂布的濮陽之亂磨練曹操麾下的眾將士,主張“無征不信”,從而多次進行練兵,使得曹操軍團的作戰應變能力在諸侯中首屈一指。其後在討伐呂布一役中,看準天時,借名為挖陷阱實為挖引水溝渠,利用暴雨決沂、泗之水,終使水淹下邳,大敗呂布勢力。官渡之戰貢獻良多,在津西之戰與袁方有陣型間的精采對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郭嘉身體日漸惡化,但因諸葛亮等三奇聯手設計將華佗滯於荊州,最終不治而亡。死前留下南征遺計,以其縝密的決策風格,在常人不以為意的華容道亦設有軍寨。南征主策失利後,郭嘉還留有副策來應對。

字公瑾,揚州廬江郡舒縣人。孫策的結義兄弟,在孫策占領江東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擅長觀察天象水勢,被稱為“水戰無人能敵”。

曾用計牽製袁術和劉表,令兩方和江東各勢力互鬥,施計不費兵力取下東安,讓孫家輕易收複江東各郡。在攻取廬江郡時,利用暴雨使三萬屍體順長江洪流東去,令下城風聲鶴唳,屍體屯積下遊。其後為避免疫病,廬江太守劉勳被逼出城,周瑜令呂蒙用兵以寡敵眾大敗劉勳,奪得廬江。赤壁之戰統領孫軍與曹軍於水上決戰,設計連敗荀攸的水軍和賈詡的陸軍。

周瑜無扶漢之心,且所作所為隻為使孫家卷土重來,連玉璽也可當為籌碼,所以諸葛亮不喜與之為伍。又因長相酷似司馬懿,甚至曾被太史慈及其家仆誤認。統兵之能獲水鏡先生評為最強,卻不擅長內政。在八奇中隻有他與袁方是武將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