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上一節說到劉邦他媽劉媼在微山湖邊生了他,盡管他是老三,可他爹因為還生了一個女兒便給他起名叫劉季。

從豐縣到沛縣逃難的人還不少,其中包括一些有錢人。就像雍齒他家一樣。

雍齒家有錢,坐牛車。劉邦一家人隻能走路,劉煓背著行李,牽著老大和老二,還跟著一個女兒。他老婆劉媼抱著幼小的劉邦。

那時候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劉媼抱著孩子,走得很吃力,恰好雍齒家的牛車經過,雍齒的母親見劉媼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頓時心生憐憫,急忙招呼:“孩他娘,抱著挺累吧?來,放在車上一起走。”

就這樣,劉邦和雍齒見麵了,也從此拉開了他們長達幾十年的恩怨。盡管雍齒一再朝劉邦插刀子,且多次背叛,可劉邦念著兩人這點情分,一次次原諒了他。也正因為雍齒知道劉邦不是在豐縣出生的,才把他當成外地人。

大家回到了中陽裏,該種地的種地,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

劉邦自小就頑劣,是孩子王,身邊圍著一群孩子,整天穿著開襠褲打泥巴仗。長到四五歲該開蒙了。劉煓把兒子送進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在書院裏,劉邦認識了盧綰,兩個整天膩在一起。劉邦不喜歡讀書,喜歡鬥雞弄狗,帶著盧綰一起逃學,多次害得盧綰被他爹揍。好在盧綰天資聰慧,四書五經一讀就會背,雖然跟著劉邦逃學,但是功課卻沒有落下。

雍齒也在這裏讀書,他家是名門望族,世家子弟,家教很嚴,站在他的立場上,壓根看不起劉邦那樣的富農子弟。

為什麼說劉邦是富農子弟?

這得從他爹那裏說起。

劉邦的祖上是晉國大夫士會,但是到他爺爺劉仁那一代,已經淪落成平民了。他爹劉煓雖然是個農民,可是普通的農民,別說花錢送孩子去讀書,就是養家糊口都成問題。

劉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農民呢?

西晉《西京雜記》有則故事說:太公當上太上皇以後,移居長安深宮一直悶悶不樂。劉邦詢問的結果才知道太公“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餘。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新豐城),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所以太公劉煓根本就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平時結交的都是一些屠戶和做生意的下三流角色,還經常賣酒,偶爾鬥鬥雞,踢踢足球。

一個本分的農民會去幹那些事嗎?

賣酒做生意可以理解,但是鬥雞踢足球,說不定就會壓上賭注了。都說小賭怡情,大賭發家致富。劉煓的頭腦靈活,是一個會賺錢的農民,他隻有這樣,才有養家糊口和娶小老婆(劉交的親媽)的資本。

世家子弟和富農子弟是有距離的,所以雍齒才會從小就看不起劉邦,長大之後仍是那樣。劉邦整天玩逃學英雄傳,劉煓也火啊,逮住就打,可是劉媼認為她這個兒子不是凡人,經常護著他,嬌慣他。劉邦的姐姐也寵愛這個頑劣的弟弟,替他護短。大哥和二哥跟著父親下地幹活的時候,姐姐去送飯,讓劉邦躺在家裏睡大覺。

劉邦在母親和姐姐的溺愛下漸漸長大了,變得好吃懶做,十一二歲就跟著別認去酒館喝酒賭博,經常幫朋友兩肋插刀出頭,三天兩頭找人打架。

這街頭打架出來的人,都是實戰家,所以史書上說劉邦是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