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級英雄黃繼光(1 / 3)

一、特級英雄黃繼光

參加誌願軍

1951年3月的一天,四川省中江縣人民武裝部裏人頭攢動,這裏正在征召誌願軍新兵。

就在大家爭先恐後地報名參軍時,從人群中擠出一個個子矮矮的小夥子,他一邊奮力鑽出人牆,一邊對招兵幹部說:“首長同誌,快給我一張表格,我要參加誌願軍,教訓美國狼!”

招兵幹部看到這個被高大人群擠得有些狼狽的小夥子,連忙微笑著遞給他一張表格。

小夥子連忙接過表格,又蹲下身子,“嗖”地一下子就從由數十條腿組成的“樹林”裏鑽了出去。

招兵幹部點了點頭,那麼點兒的小個子能從人牆裏鑽進鑽出,這人身手還可以。他不知道,這就是將來揚名朝鮮戰場的黃繼光。

黃繼光生於1930年11月20日,自幼家境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就因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養成了堅韌頑強的性格。家鄉解放後,村裏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鬥爭地主,還當上了村裏的民兵。

當美帝國主義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時,黃繼光的心情難以平靜。敵人要把我們打回到解放前,絕定不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我要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

填寫完表格,黃繼光來到體檢處。負責體檢的幹部看了看黃繼光說:“你個子太矮了,不符合征兵要求,還是回家去吧。”

黃繼光一聽就急了,像個小孩子似的生氣地說:“我小、我矮,可誰也不是天生長大的呀!我個子矮,目標就小,子彈打不著嘞!”

“打仗很苦的,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啊!”

“打仗吃不上飯,那怕啥!要是美國鬼子來了,世世代代都別想吃上飯。”黃繼光語氣堅定地說。

充滿誌氣的話語感動了招收的同誌,於是,在黃繼光的表格上蓋章,同意他參軍。

1951年7月1日,誌願軍新兵黃繼光被編入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隨著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新兵的第一個任務是練兵。在練兵中,黃繼光被各種新式武器迷住了,他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一下子學會。一有空,黃繼光就跑到班裏去,請同誌們教他,手榴彈、手雷、步槍、自動槍,他很快就掌握了。

後來,黃繼光又聽同誌們說,機槍打起仗來像把鐵掃帚,一掃敵人就倒下一大片,他就又去學機槍;聽說火箭筒能穿透碉堡,能穿透全身鋼板的坦克,他就又去學火箭筒;聽說六○迫擊炮能打六七百米遠,炮彈一炸一大片,他又愛上了六○迫擊炮……

有的戰士問他:“你一個通訊員,學這些幹什麼?”黃繼光理直氣壯地反駁:“通訊員咋的,通訊員也要和敵人幹哪!”

勤奮好學的黃繼光很快在連裏出了名。1952年2月,黃繼光隨部隊來到五聖山腳下的781高地。終於能和敵人麵對麵地幹上一仗了,黃繼光心裏別提有多高興。

可是高興了沒幾天,上級就決定把連裏的炊事員、軍械員、司務長等人組成連隊的後勤組,轉移到五聖山後麵住。黃繼光被分配在後勤組跟隨帶隊的副指導員。這意味著黃繼光很可能參加不了戰鬥了。

一聽到這消息,黃繼光立即找到副指導員,賭氣地說:“副指導員,讓我留在前麵吧,我參軍快1年了,連一次小仗都沒撈著打。這算啥誌願軍戰士?怎麼對得起‘最可愛的人’這個稱號呢?”

“誌願軍戰士也不是全都要上前線啊!祖國人民說的‘最可愛的人’,也不隻是指戰鬥在前線的同誌嘛。”副指導員微笑著說。

“但在前線能槍對槍、刀對刀地跟敵人幹,這對人民貢獻更大呀!”黃繼光固執地說。

“難道不槍對槍、刀對刀地跟敵人幹,對人民就沒有貢獻了?”看到黃繼光依然堅持,副指導員心平氣和地指著子彈箱上的一隻鬧鍾說:“你說,這個鍾表光有齒輪,沒有螺絲釘,它能走動嗎?”

“當然不能!”

“那麼,打仗時沒有後勤送飯、送彈藥,能行嗎?”

“不行。”

“對呀!我們的軍隊就像這隻鬧表,是由無數的齒輪和螺絲釘組成的。如果沒有後勤人員的配合,光憑刺刀是打不了勝仗的。所以,一個真正的誌願軍戰士,一個名符其實的‘最可愛的人’,就要像鍾表上的螺絲釘一樣,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隻要做到了這一點,你就對人民有了貢獻。”麵對執拗的黃繼光,副指導員顯得非常耐心。

“哦……”黃繼光聽了豁然開朗,站起身來給副指導員敬了個軍禮,然後蹦蹦跳跳地走了坑道。

從此,黃繼光愉快地跟著副指導員,勤勤懇懇地做起後勤工作。

此後,想通了的黃繼光除了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外,還積極幫助其他人,不是到炊事班裏幫著燒火、擔水、劈柴、切菜,就是跑到軍械員和司務長那裏幫忙,給前沿陣地上的各班分發彈藥、燈油和幹糧,送木料……有人扳著指頭數了數,從通訊員到炊事員、擔架員、運輸員、軍械員,直到電話員的工作,黃繼光一樣也沒落下。

這天,附近一個機炮連的指導員遇到黃繼光的副指導員,他笑嗬嗬地說:“謝謝你派人幫我們打坑道。”

副指導員一聽就愣住了,這可從何談起?急忙問;“誰去幫你們打坑道了?我沒派過人呀。”

“你沒派人嗎?”機炮連的指導員也糊塗了,他仔細地想了一下,然後肯定地說:“一定是你們後勤的,他說是你叫他來的。”

“長得什麼模樣?”副指導員問道。

“20歲出頭,前額寬寬的,眼睛有些眯縫,臉胖乎乎的。他每天晚上都來幫我們打坑道。這小夥子個子雖然矮,可掄起大錘來一口氣就是百十來錘……嗯,好像姓黃,一口四川腔。我們還準備替他請功呢!”

副指導員明白了,一定是黃繼光。原來黃繼光還常常背著自己去幫助別人。

不久後,機炮連的坑道裏放映蘇聯影片《普通一兵》,講的是馬特洛索夫的故事。黃繼光連看了3次。

馬特洛索夫在沒有彈藥的情況下,勇敢地撲向正在瘋狂掃射的敵人地堡。這個英雄形象給黃繼光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從此,馬特洛索夫好像給了黃繼光一把生活的尺子,黃繼光時時用這把尺子來衡量自己。

保衛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晨4時30分,五聖山上甘嶺火光閃閃,炮聲隆隆,稠密的炮彈如下雨一樣傾瀉在我軍陣地上。

在5天的時間裏,美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射炮彈30萬發,飛機投擲重型炸彈5000枚,相當於把一個小型鋼鐵廠扔到了上甘嶺。我軍陣地上終日天昏地暗,空氣灼人,火焰不熄,岩石被炸成黑色的粉末,山尖被炮彈削成平地。

敵軍之所以如此猛烈的進攻上甘嶺,因為這裏是五聖山的要隘,而五聖山是扼守平康平原的門戶,打開這扇門,敵人的機械化兵團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