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清統帥(1 / 3)

六、明清統帥

朱元璋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十七歲時,濠州一帶發生災荒,其父、母、長兄均因瘟疫相繼去世,他至於覺寺(朱元璋為帝後改為皇覺寺)為僧。又因乏糧在今安徽、河南一帶化緣遊食,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底返回。漂泊流浪的困苦生活,對朱元璋性格的形成和一生的事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江淮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開始為步卒,兩月後任親兵九夫長。郭子興妻以養女馬氏,地位逐漸升高。朱元璋認為郭子興胸無大誌,遂暗地招攬人才,培植親信,擴大個人的勢力。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死。該部起義軍為他掌握,遂成為紅巾軍中獨當一麵的首領。他乘元軍與劉福通紅巾軍主力激戰而無暇南顧之機,於當年六月渡江南下,拔采石,取太平(安徽當塗),進攻集慶(江蘇南京)。次年三月攻下集慶城。紅巾軍所建宋政權升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他自稱吳國公,仍奉紅巾軍龍鳳年號,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根據地,積極向外發展。

當時全國力量強大的軍事集團,江北有劉福通的紅巾軍,正與元軍主力作殊死的戰鬥;江南則有占據平江(江蘇蘇州)、杭州地區的張士誠軍和占據長江中上遊地區的陳友諒軍。朱元璋向外發展,必然與張士誠、陳友諒發生矛盾。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以伏擊戰大敗陳友諒軍於應天外圍。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張士誠軍攻破安豐(安徽壽縣西南),殺劉福通。朱元璋率軍應援,奪回安豐,將小明王韓林兒安置於滁州(安徽滁縣)。從此,朱元璋對外雖仍奉龍鳳年號,但小明王已完全為他控製,成為他爭取農民軍支持的一種手段。

當年八月,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軍於鄱陽湖上,陳友諒戰死,其子陳理於次年降,陳友諒所建的漢政權亡。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攻張士誠、經過近兩年的戰鬥,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張士誠被俘,全軍被殲,周政權亡。進攻張士誠的同時,朱元璋命廖永忠將小明王韓林兒沉殺於瓜州,名義上的宋政權亦亡。此時,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已遠遠超過所有尚存的各軍事集團,主要對手也僅餘元軍一家,統一戰爭勝利的基礎,已經奠定。於是在滅張士誠的當年,一方麵進行滅元及平定東南戰爭的部署,一方麵進行登基作皇帝的準備工作。次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明,年號為洪武,終於完成了由農民起義軍首領向地主階級封建帝王的轉化過程。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七月,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逃往上都(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大都(北京)元軍降明,元王朝在全國範圍的統治宣告結束。

在明軍北伐的同時和稍後,朱元璋又先後擊滅方國珍、陳友定、明升等軍,基本上獲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

妥歡帖睦爾逃上都後,在明軍追擊下再北逃應昌(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米諾爾附近)。元殘餘兵力中較大的三個集團:退至甘肅一帶的擴廊帖木爾部、據守遼東的納哈出部和據守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部。在明軍進攻下,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亦先後被殲或降,朱元璋領導的統一戰爭,前後經過二十五年,至此終於獲得了完全的勝利。

明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和確保朱明王朝的長遠統治,朱元璋著手進行軍事改革。他創建了高度集權於皇帝之手的新的軍事領導體製和衛所製、屯田製等。同時開始有意識地殺戮在戰爭中曾作出過重大貢獻、對他登上皇帝寶座起過一定作用的功臣宿將。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死。當時七十一歲。

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太子朱標已於洪武二十五年先死,所以由皇太孫朱允繼位,改元建文。為了消除對皇位的威脅,朱允在建文元年一登位就開始削藩。先廢兵力較弱的周王朱、齊王朱樽、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及岷王朱,然後即企圖逮捕朱棣。朱棣本來就“潛有奪嫡汁,而天下莫之知也”,當然不可能束手就擒,遂於七月間在北平起兵反抗。經過三年艱苦、激烈的戰爭,終於攻占了京師(江蘇南京),推翻了朱允的統治,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元永樂。曆史上稱這次奪位戰爭為“靖難之役”。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之前,朱棣的主要精力放在鎮壓反對勢力、鞏固皇位和恢複被戰爭破壞的社會秩序方麵。他一方麵大力提拔任用忠於他和在奪權戰爭中有功的人員,一方麵大批殺戮忠於朱允的人員,並繼續進行朱允已經開始、但未能完成的削藩工作。朱棣在鎮壓政敵和削藩中,都采取了“欲擒故縱”的迂回戰術。他非常清楚:他是以戰略奇襲的方式攻占京師、奪取皇位的,全部武裝力量還遠沒有掌握在手,意存觀望者大有人在,若操之過急,就有激起武力反抗的可能,所以他殺戮的矛頭主要指向文臣。而對他深為痛恨的、曾奉朱允之令率兵與他敵對的大將,如梅殷、何福、盛庸、平安、李景隆、耿炳文等,則並不殺死,還保留官職,甚至予以賞賜。直到認為自己的皇位已得到鞏固時,才分別用暗殺和迫其自殺或禁錮等辦法將他們消除。朱棣自己是以藩王起兵奪取皇位的,當然深知藩王掌軍對皇帝的威脅,但他是以反對削藩、以藩王利益的代表者和保護者的姿態起兵“靖難”“清君側”的,所以在即位之始,先恢複了被朱允貶廢的藩王地位,“複周王,齊王樽、代王桂、岷王舊封”,並賞齎有加,示之以恩。但在皇位鞏固後,也逐次予以削貶,和朱允並無不同。

在此期間,朱棣興修水利、墾荒屯田,以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緩和階級矛盾。此外,還派出了強大的海軍艦隊,攜帶大量商品,由鄭和統率,至南洋各國,進行帶有宣揚國威的政治性“齎賜”貿易;並派軍平定了西南地區和安南。

朱棣久在北平鎮守,對北部邊疆情況極為熟悉,深知明王朝外部威脅主要來自蒙古,國防重點在北平方向上,所以在他認為國內的統治已經鞏固時,從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起,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至經略北部邊防。事實上朱棣從來也沒有忘掉北方的威脅,在永樂二年時就“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永樂四年改北平為北京,修築宮殿,設行在,準備部署北方軍事。永樂七年朱棣北巡到達北京;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永樂七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間,朱棣曾先後六次派大軍出邊反擊韃靼及瓦剌,其中有五次是他親自率軍出征的。在第五次出征返回的途中,於榆木川(內蒙古西北)病死,終年六十五歲。

李善長

(1314~1390)明初大臣。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少時有智計,習法家著作,推斷時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投朱元璋幕下,掌書記。勸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的做法,以成帝業,於是,被任為參謀,參預機畫,主持饋餉,備受信用。他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複製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製,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定官製、禮儀,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事無巨細,都由善長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時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長位居第一。授封製詞中將他比之蕭何,褒稱甚至。但李善長富貴極便意稍驕,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滿。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後主持修建臨濠(今安徽鳳陽)宮殿。時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於臨濠,又以善長管理其事。九年,與曹國公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同議軍國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臨安公主,拜駙馬都尉。

胡惟庸以李善長推薦,被擢為太常寺少卿,後為丞相,兩人往來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二十三年,李善長以胡黨獲罪,謂其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朱元璋手詔條列其罪,傳著獄辭,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訴其冤,朱元璋得書,竟不加罪。關於李善長是否參與謀反,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等人均持否定態度。

徐達

徐達(1332~1385)明朝初年名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世代農家出身。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朱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為大將軍徐達。明洪武元年(1368)率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分兵定北方各地。以後又連年出擊擴廓帖木兒。他有謀略,行軍持重有紀律。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

元朝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夏天。淮河流域的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縣太平鄉。

這是五月的一天,太陽底下有杆紅旗插在一座茅屋前麵。一群年輕的莊稼漢子,正圍著幾個頭裹紅巾的士兵高聲談笑,親熱異常。

為首的士兵頭兒,是位大個黑臉青年,高額頭長下巴,模樣古怪中帶著威嚴。他一邊親熱地和大家拉手拍肩,一邊眉飛色舞地講道:“鄉親們,我這次回來,是奉郭元帥的將令來招兵買馬、擴充隊伍的。如今兵荒馬亂,大家夥守在這窮鄉僻地,既要忍饑挨餓,還得擔驚受怕,不如幹幹脆脆出去闖蕩一場,或許日後還能闖出個什麼名堂來。蒙古人的氣數已經快到盡頭了,大家都知道濠州城被圍困了七個月,五萬多官兵硬是打不下來,最後,連他們的主將賈魯也莫名其妙地得病死了。賈魯這一死,官軍便成了一群無頭蒼蠅,隻好退兵回徐州去了。”

“嘿!重八大哥,我們心裏想的跟你說的一樣。”大個子徐達一拍大腿喊道:“大家早就有心想投奔紅巾軍,殺幾個蒙古官軍出出幾輩子的怨恨,隻是沒人牽線。現在你回來了,這下好了,大家就跟你走。你還記得咱們小時候放牛肚子餓得難受,殺了田主家的小牛烤肉吃的事嗎?隻要將來能有個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弟兄們願意跟著你打到天邊去。”

聽了徐達這麼一說,周德興、郭興、郭英、費聚、邵榮等人也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同意。

這位名叫“重八”的士兵頭目,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過這時,他還未成什麼大氣候。一年前,他是個窮途末路的遊方和尚,出家所居的皇覺寺被元兵一把火燒成了殘垣斷壁,隻好走“逼上梁山”的造反之路。

朱元璋這次帶著幾個士兵回到家鄉,是來招募士兵的。雖說身份才隻是個小頭目,但畢竟今非昔比了。左鄰右舍的鄉裏鄉親,兒童時代一塊長大的夥伴朋友,聞訊後都聚攏來了。其中徐達小時候和朱元璋一塊放過牛,感情十分友好。這次見麵後,兩人又談得非常投機。

在朱元璋和徐達等人的奔走聯絡、遊說鼓動下,不到十天工夫,便招募到七百多人。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的鄉裏親朋,遠近多少都有些宗族關係,沾點婚姻親戚,一旦有人出頭號召,自然就會群起響應。他們後來便成為朱元璋軍中的骨幹將領,史書上稱為“淮西老將”。

當朱元璋帶著新招募的隊伍回到濠州城裏,元帥郭子興十分高興。過了不長時間,他便任命朱元璋擔任鎮撫職務。從此,朱元璋便一躍而成為帶兵官員了。

朱元璋從招募的這七百人中,挑選出二十四名淮西老鄉,擔任軍中的大小頭目,其中第一個就是他的兒時好友徐達。

徐達應募投軍的這一年,已是二十三歲的小夥子。他比朱元璋小三歲,人長得身材高大,強壯有力,高高的顴骨,性情剛毅,臨危武勇敢為。他的家庭,是世世代代務農為生的莊稼戶。在徐達從小到大的這二十多年間,淮河流域的老百姓備受天災人禍的煎熬,可真是受盡了艱難,吃夠了苦頭。

在蒙元王朝統治的末期,不隻是淮河一帶災禍頻繁,民生凋殘。在中原地區,由於官府不修水利,黃河連年決口,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到處是人煙寥落、淒涼黯淡的景象。

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反抗蒙元殘暴統治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終於在官府督修河道的工地上爆發了。成千上萬的貧苦農民,短衣草鞋,頭裹紅巾,手持竹竿鋤頭,長矛大刀,捕殺官僚,攻占縣城州府,開倉散糧,破牢放囚。起義軍傳唱著“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歌謠,敲響了蒙元王朝的喪鍾。

紅巾軍大起義如同燎原烈火,迅速燃遍了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首舉義旗的是潁州(今安徽阜陽)劉福通,隨後有徐州芝麻李和趙均用、蘄水(今湖北浠水)徐壽輝、湖北襄縣孟海馬、濠州郭子興等人繼起響應。此外,還有非紅巾軍係統的浙江台州方國珍、江蘇泰州張士誠等起義軍,皆各據一方,自立名號,創建政權,把個蒙元王朝像剖瓜似地攔腰截成了許多碎塊。

話說在濠州舉事起義的郭子興,祖上原是山東曹縣人,打他父親這代起來到安徽定遠縣居住謀生。郭子興兄弟三人因善於經營盤算,逐漸發跡成為當地有名的大家富戶。紅巾軍大起義爆發後,定遠、鍾離一帶的農民揭竿而起,動輒就會合起數千人馬。常言道:“亂世英雄起四方,有兵有糧草頭王。”1352年二月間,早已加入民間秘密宗教彌勒教的郭子興,招集了幾千人,趁黑夜偷襲濠州,衝入州府官衙,殺了元朝州官。然後,郭子興和起事的頭目孫德崖等五人都號稱“濠州節製元帥”。

濠州城頭紅旗一舉,遠近的窮苦百姓紛紛前來投奔,義軍的聲勢越發壯大。朱元璋在濠州起事後兩月投軍的。他先當兵卒,不久,就因機敏能幹被郭子興調到帥府擔任親兵九夫長。又過了幾個月,朱元璋在軍中以勇敢有見識、重義氣得人緣而名聲四傳,郭子興便把他當作心腹體己看待,還將幹女兒馬姑娘許配給他為妻。就連“元璋”這個名字,也是郭子興給他取的。

前麵說到濠州被元兵圍困,那是1352年冬天到次年春天的事情。元兵因主將病死退走後,城裏的紅巾義軍才長長鬆了口氣,由於圍城期間折損了不少兵馬,朱元璋征得郭子興同意後,回到家鄉招募隊伍補充兵員。

再說濠州城裏的五個義軍元帥,並不是心有宏圖遠誌的人物,相互之間常為了一些小事勾心鬥角,消耗實力。就連帶頭起事的郭子興,也是心胸狹窄,貪圖財貨,遇事缺乏決斷。而朱元璋卻是個胸有大誌、心有盤算的英雄豪傑。他看出總待在濠州城裏,早晚會出事。所以,他便想打破僵局,開拓新地盤,發展勢力。

朱元璋向嶽父郭子興說明心意後,便帶著徐達、費聚等二十四人,南下定遠縣,準備掠地招兵。定遠是郭子興的家鄉,他的旗號在這裏很有號召力。朱元璋利用這個地利人和之便,連續收編了幾支地主武裝,再加上陸續前來投奔的人數,幾個月的工夫,竟發展到兩萬多人。對這支生力軍,朱元璋重新編製,加強訓練。他特別重視軍紀,嚴令不許擾民。

軍勢壯大之後,朱元璋在謀士馮國用、李善長的參謀下,決定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縣)。滁州的元軍力量弱小,被朱元璋軍隊一個猛衝便攻占了。不久,郭子興也從濠州來到滁州駐紮。

1355年正月,由於滁州缺糧,郭子興派朱元璋去攻打和州(今安徽和縣),攻取和州後,郭子興提升朱元璋為總兵官,負責鎮守。

從南下定遠到攻取和州,徐達一直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他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善於出謀劃策,逐漸顯示出了統兵作戰的軍事才能。朱元璋看到徐達的才幹謀略出於眾人之上,便在郭子興麵前為他請功,並建議提拔重用。郭子興采納了朱元璋的建議,任命徐達為鎮撫。

三月間。和州城裏的紅巾軍又鬧了一場窩裏鬥。因濠州缺糧而來到和州就食的孫德崖,與郭子興難以相處,決定率領自己的隊伍離去。朱元璋為了不傷和氣,親自送孫德崖的隊伍出城。誰知沒走多遠,後麵傳來消息,說是郭子興將殿後的孫德崖抓了起來。德崖的將士不由分說,也將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後,派人通報郭子興換人。但是兩邊誰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對方不守信用。

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兩天,朱元璋在孫軍中險遭人害。在這個情勢危急關口,新任鎮撫官徐達挺身而出,向郭子興請求:他願到孫軍中做人質,換回朱元璋,與孫德崖交換。

郭子興正在不知如何才好,見徐達這樣挺身赴險,急忙同意。最後,當孫德崖被放出回到軍中後,徐達才得以釋放,平安無事。這件事,使朱元璋對徐達心懷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捉放孫德崖這件事,使郭子興窩了一肚子悶火,氣惱之下便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郭子興一死,他的次子郭天敘繼任了元帥職位,郭子興的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的地位雖說隻是第三把手,但因他身邊有徐達、湯和、馮國用、李善長等勇將謀士,再加上他招募收編組織起來的軍隊占多數,所以,實際上朱元璋才是舉足輕重的角色。

1355年六月一日,朱元璋與徐達、湯和、李善長、馮國用等人率領三萬大軍,乘船渡江,殺向南岸。與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路(今安徽當塗),是富庶的產糧區,朱元璋決定先占領太平路,而後相機進取集慶(今南京)。

長江南岸的要塞采石磯,是太平城的咽喉之地。元將蠻子海牙早已率弓箭手和長矛手嚴陣以待。朱元璋的紅巾軍兩次衝擊都被元軍打退,開戰不利。勇將常遇春和胡大海身先士卒,發起第三次衝擊,終於殺散元軍,登上南岸。朱元璋和徐達等人指揮大軍乘勝進攻,一鼓作氣拿下了太平城。

元軍不甘心失敗,棄城而走的蠻子海牙從水路以戰船封鎖采石;陸路由陳野先率地主武裝“義軍”數萬人直撲太平城。

朱元璋早已做好準備。他派徐達、鄧愈兩人各率一支精銳騎兵埋伏於城南山中。陳野先仗著人馬眾多,親自督促“義軍”拚命攻城。就在城上城下攻守雙方激烈鏖戰之際,南山中的兩支伏兵奔襲而來,徐達、鄧愈二馬當先,從背後殺入“義軍”陣中。陳野先前後受敵,驚懼失措,慌忙領軍奪路而逃,結果被鄧愈活捉。水路元軍得知陸路“義軍”失利,隻好順流而下奔集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