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清統帥(3 / 3)

大都攻克,元朝滅亡。但元順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著完整的政府機構,元軍的力量仍然不可輕視。西北地區尚在元殘餘勢力的控製之下。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徐達指揮的西征大軍,以常遇春為先鋒,從河北翻越太行山進入山西南部,進取澤州(令出西晉城),元守將賀宗哲棄城逃遁,明軍又進克潞州(今山西長治)。

據守太原的擴廓帖木兒(原名王保保)派兵南下來爭奪澤州。明將楊璋奉命援救,與元兵中途遭遇,失利敗歸。擴廓帖木兒又企圖乘北平空虛,兵出雁門關去偷襲。徐達聞此情報後,對諸將道:“王保保主力遠離,則太原必定守備空虛。北平我軍有六衛三萬兵馬,孫興祖將軍統率,足以抗擊來犯之敵。現在我軍乘其不備,直搗太原,使其進不能戰,退無所依。這在兵法上稱為‘批亢搗虛’之策。如果王保保回軍來救太原,必定為我擒獲。”

徐達揮兵直指太原,擴廓帖木兒在遠襲北平的途中聞報後,急速回軍來救。十二月,元軍前鋒騎兵突然出現於太原城外。傅友德、薛顯率領數十名敢死的精銳騎兵,擊退來敵。常遇春向徐達建議道:“我軍騎兵雖已集結,但步兵未至。驟然與敵交戰,必定會多有損失。如果夜晚偷襲敵營,定能奏效。”徐達聽後連聲稱好。

恰逢擴廓帖木兒的部將豁鼻馬暗中派人前來請降,並願為內應。徐達便挑選了數十名精騎乘夜埋伏於城外,約定舉火為號,內外相應。半夜時分,明軍舉火鳴炮,內外兵馬一齊衝入敵營。已入睡夢的元軍被鼓噪呐喊之聲驚醒,不知真相,自相驚擾,亂作一團,不戰而潰。擴廓帖木兒正在營帳中讀兵書,倉皇之間也不知出了什麼事,光著一隻腳,騎了一匹抓到手的瘦馬,帶著十八名騎兵逃向大同。元軍四萬餘人馬在豁鼻馬帶領下向徐達投降。

常遇春率輕騎兵追擊擴廓帖木兒直至忻州。擴廓不敢在山西逗留,又逃奔甘肅。明軍勝利北進,又收取大同,攻占了其餘州縣,山西全部被平定。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常遇春、馮勝領軍先行渡過黃河,進攻陝西,徐達督軍繼後。元將李思齊據守鳳翔,遣將分守關中要地。明大軍入關中,先鋒將郭興領輕騎直搗奉元(今西安),元守將棄城不戰而逃。涇渭父老千餘人於道旁迎候徐達。徐達先派部將入城宣諭安民,然後整軍入城。明軍占領奉元路後,改名為西安府。

時值關中饑荒,徐達上奏災情,朱元璋下令開倉賑濟。守將耿炳文負責整修水渠,以利百姓農耕。

徐達統兵攻取鳳翔後,召集諸將,商議進兵方向。此時李思齊已逃往臨洮,張思道逃往慶陽。眾將認為張思道易取,可經由郴州先取慶陽,然後越過隴州取臨洮。徐達卻說:“慶陽城堅兵精,不易攻取。而臨洮北界黃河與湟水,西通羌戎之地,先攻取這塊地方,可以有人員補充兵力,有物產以供軍用。我軍大兵壓境,李思齊如果不再向西逃跑,就會束手被擒。一旦臨洮攻下,其他州縣就可不戰而得。”

明軍移師西向,連克隴州(今陝西隴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副將軍馮勝率軍進攻臨洮,李思齊窮途末路,舉城投降。

另一路由顧時所率明軍攻克蘭州。五月,徐達攻取平涼。張思道聞聽明軍已克臨洮,慌懼奔走寧夏,結果被擴廓帖木兒扣押。張思道之弟張良臣聽說其兄弟被執,心中害怕,遂向徐達乞降。但不久,張良臣又複叛變,偷襲明軍營寨,明將張煥被俘,薛顯受傷走脫。

得知張良臣複叛,馮勝、傅友德、湯和等人急速領兵前來會合。徐達分遣諸將截斷張良臣與其外圍黨羽的聯係,自己率軍將慶陽四麵包圍起來。張良臣恃勇出城挑戰,都被徐達揮軍擊敗。圍困三個月後,慶陽城內糧草缺乏,軍心動搖。張良臣的部將開門出降,徐達領兵自北門入城。張良臣父子投井欲自殺,被明軍撈起處死。攻取慶陽,使明軍掌握了控製陝甘地區形勢的主動權。

明軍平定陝西,朱元璋詔命徐達班師,賞賜給他大量的白銀和絹帛。正當朱元璋要對北伐將領論功封賞時,西北地區戰事又有急變。擴廓帖木兒聞知明軍班師,便率兵圍攻蘭州,形勢一度危急。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為了肅清西北地區的元兵殘餘力量,解除邊患,徐達再次受命為征北大將軍,李文忠代替已經病故的常遇春為副將軍。出征前朱元璋召集諸將分析雙方形勢:擴廓帖木兒所以屢屢侵犯邊疆,是因為其君主還在。如果派兵直取元君主,擴廓帖木兒失勢,可不戰而勝之。但眼前擴廓帖木兒正在圍攻蘭州,舍其而遠征大漠,是舍近趨遠,有失緩急之所宜。於是,朱元璋派定兵分兩路,徐達出潼關直搗定西,打擊擴廓帖木兒。李文忠出居庸關,深入塞北打擊元順帝。這樣,可以使他們彼此自顧不及,無暇相互救援。元順帝遠在塞外,不會想到我軍來襲擊,可以打他個措手不及,如此部署,可一舉兩得。

四月,徐達西路軍經潼關直指定西。擴廓帖木兒白蘭州撤圍,兩軍相持於沈兒峪,隔著一道深溝紮營對壘,一天接戰幾次。擴廓帖木兒派出千餘名騎兵,抄小路襲擊明軍的東南營寨。明將胡德濟倉卒失措,士卒潰散。徐達急忙率軍援救。擊退元軍,穩住陣腳。徐達下令處斬了幾名嚴重失職的將校,並將胡德濟押往京城,交由朱元璋處置。

第二天,兩軍會合決戰。明軍衝過河溝殺人敵營,大破元軍,俘虜了元朝的宗室親王、國公、平章等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卒八萬人,戰馬一萬五千匹。這場雙方投入數十萬兵力的空前大戰,使擴廓帖木兒的主力軍損失殆盡,帶著妻子等幾個人狼狽逃命,抓著水上的漂浮木渡過黃河,逃向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明將郭英追趕擴廓帖木兒直至寧夏。徐達取得定西大勝後,還師返回西安。

東路大軍由李文忠指揮,進至應昌(今內蒙達裏諾爾西南),其時元順帝已死,即位的皇太子愛猷識裏達臘,逃往和林,明軍窮追不舍,俘獲了元帝的孫子、後妃、諸王將相等數百餘人,經明軍東、西兩路打擊,元朝殘餘的力量,已無法再組織大規模的進犯了。

十一月,徐達、李文忠凱旋回到京城,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隨後大封功臣,徐達改封為魏國公。朱元璋體恤徐達等功臣連年征戰、衝鋒搏殺、風餐露宿、身體疲勞,特下詔優待可以三日或五日上朝一次。

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派徐達鎮守北平。徐達到任後訓練士卒,修繕城池,遷移軍民充實邊防力量,並督促墾田生產。

洪武五年,朱元璋想解除北方邊患,又發大軍出征。徐達仍為征虜大將軍,出雁門關攻擊和林為中路;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應昌為東路;馮勝為征西將軍進兵甘肅為西路。三路各五萬大軍,分道並進。

徐達率軍入山西,派都督藍玉為先鋒,出雁門關,先於野馬川擊敗元軍前哨騎兵,隨後又於土刺河打敗擴廓帖木兒。五月,徐達指揮明軍進軍嶺北。這時,從土刺河敗逃的擴廓帖木兒,與賀宗哲合兵一起,拚死抗拒明軍。結果,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徐達收攏將士紮營固守,才得以擺脫困境。朱元璋以徐達功勳卓著,對這次兵敗未加責問治罪。其餘東、西兩路明軍,隻有馮勝進兵至西涼,一路告捷。

朱元璋的重要謀臣劉基曾提醒說:“不可輕視擴廓帖木兒,這個人是真正的將才。”早在大都被攻破之前,朱元璋曾多次寫信派人勸擴廓帖木兒投降。元順帝逃往塞外後,朱元璋又使人送信勸擴廓帖木兒投降,甚至冊封擴廓帖木兒的妹妹為第二子秦王的妃子。最後派降將李思齊去作說客。見麵時擴廓帖木兒以禮款待,辭回時還派騎兵送到雙方交界地。李思齊正想告別,騎士說道:“奉總兵之命,請留下一件東西作紀念。”李思齊說:“我因公差遠道而來,無什麼東西回贈。”騎士便直接說道:“我要你一隻手臂。”李思齊心知不可避免,隻好砍下一隻手臂,回來後不久便死了。由此之後,朱元璋心中敬佩擴廓帖木兒忠於其主。有一次大會諸將,朱元璋問道:“天下的奇男子數誰?”諸將都說:“常遇春率領萬人,就可以橫行無敵,是真正的奇男子。”朱元璋笑著說道:“常遇春確實是人中豪傑,但他早就是我的臣下了。我不能收伏王保保為臣,是一件大憾事,他就是真正的奇男子呀!”

洪武六年,擴廓帖木兒率兵南下,攻擊雁門關。朱元璋命令守邊將領嚴加防禦,不可輕易出擊。這一年,徐達留守北平,盡心整頓邊備。十一月,元軍進犯大同,徐達調兵遣將將其擊退。洪武八年,擴廓帖木兒死後,元朝殘餘勢力對明的進犯雖有所減弱,但邊患問題並沒有完全解除。洪武十四年,徐達率軍出塞,一直進至黃河最北端,大破元兵,擒獲平章、太史等官員,得勝而還。

徐達從洪武四年受命鎮守北平,此後十多年間,數次率兵出塞,使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敢輕易南下,將其扼製在長城以北。十多年中,徐達每年春天奉命赴北平,冬暮又奉命回京,不辭辛勞,對安定北方的軍事形勢起著重大作用。朱元璋由衷稱譽徐達是“萬裏長城”。

洪武二年春正月,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其後是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等人。功臣廟建在應天(今南京)城西七裏的雞鳴山下,凡是被列入名次的功臣,都有塑像立於廟中。

大封功臣是朱元璋鞏固朱明王朝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封公封侯的功臣,絕大多數都是百戰沙場的將軍。徐達是這些農民將領中的傑出人物。但徐達能夠成為朱明王朝的第一開國功臣,並不僅僅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少年時代的好夥伴。

世代農家出身的徐達,小時候與朱元璋一起給地主放過牛,自然沒有條件和機會進學堂接受知識教育。史書上稱徐達少年時代便懷有大誌,成人後性格剛毅,勇敢無畏。自從跟隨朱元璋投軍後,徐達很快就成為一名帶兵的將領,並深得朱元璋信任。他在連年征戰的環境中,虛心學習,向人求教,逐漸閱讀熟悉了兵書,掌握了一個高級將領必須具備的軍事知識。每當臨敵作戰時,徐達總是與部將一起分析形勢,製訂作戰方案,他的分析預料往往高人一籌,令部將信服。當明王朝建立,生活相對安定後,徐達仍然不恥下問,經常請延講儒士給他講解古書。虛懷若穀,彙納百川,徐達以這種謙謙進取的態度,在幾十年的戎馬征戰中,養成了長於謀略、料敵如神、指揮若定,所向必勝的軍事才能,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為能統率百萬大軍、功勳卓著的傑出將領。

徐達自帶兵以來,始終號令明肅,所到之處,百姓宴然。每當攻取一個新的城鎮,徐達都要重申軍令,嚴厲禁止燒殺搶掠的行為,凡是違反軍令的,立即以軍法處治,斬首示眾。在消滅陳友諒的曆次戰役中,有一次,徐達與常遇春一同伏擊敵軍,斬首萬人,生俘三千。常遇春要殺掉俘虜,他說:“這是我們的死對頭,不殺就會留下後患。”徐達一麵製止常遇春的野蠻做法,一麵急速派人報告朱元璋。但常遇春還是乘夜活埋了一半俘虜。朱元璋知道後大為生氣,下令將剩餘俘虜全部釋放。從此之後,大軍出征,朱元璋總是任命徐達擔任統帥,約束眾將。

徐達率北伐大軍攻克元大都後,立即派兵守衛皇宮大門,並讓宦官負責看護宮女、妃嬪、公主,嚴禁將領土卒隨便入宮侵犯騷擾。朱元璋曾對文武大臣說過:“治軍持重,紀律嚴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深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徐達。”

徐達不僅嚴於治軍,而且嚴於律己。在元朝的官軍將領和一些農民起義軍的頭目中,不少人都是一旦身居高位,就私欲膨脹,胡作非為,打了勝仗就拚命地搶占金銀財寶、美女奴仆,隱匿戰利品而不上繳。徐達總是始終如一地嚴格約束自己,不貪不暴。徐達為人處事,言語穩重,深思熟慮。帶兵出征時,令出不二,部將皆小心謹慎。奉命行事。徐達善於團結部將,體恤士卒,與他們同甘共苦。將士們對徐達既尊敬又感激,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打仗人人奮勇爭先,不畏犧牲,因而所向披靡,一路克捷。徐達馳騁沙場幾十年,先後攻克都城兩座、省會三座,州縣城鎮數以百計,所經之處,百姓安然而不受兵害。

戰功卓著而謙虛謹慎,是徐達的又一優良美德。曆朝曆代,因居功自傲而被貶官流放甚至殺頭滅門的文武大臣,屢見不鮮。在朱明王朝的創立過程中,徐達開辟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伏王公、俘獲將領不可勝數。但他功成不驕,在皇帝麵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常召見徐達,設宴歡飲,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誠惶誠恐,謙恭相對,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自從洪武四年徐達奉命鎮守北平,常常是春天離京赴任,冬季回朝立即奉還將印。按照朝廷的禮儀製度,徐達封爵國公,官至丞相,外出時備有前呼後擁的威赫儀衛,但他時常乘著普通的車馬出門,回到家中也是過著儉樸的生活,從不呼朋喚友、歌舞宴歡以誇耀自己的顯達高貴。朱元璋曾對徐達說:“大將軍征戰幾十年,功勞最大,從未安寧地休息過。我把過去住過的舊宅院賜給你,你可以安享幾年清福。”朱元璋所說的舊宅院,就是他稱吳王時的王府。徐達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帶徐達來到舊吳王府,與他飲酒並將他灌醉,然後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這種辦法強迫他接受賞賜。徐達酒醒之後,吃驚不小,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連稱“死罪,死罪”。朱元璋見徐達如此謙恭,心中非常高興,也不再強迫他接受舊王府。隨後,朱元璋下令為徐達另建了一座上等宅院,並在門前立牌,刻了“大功坊”三個字。

徐達一生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除了上述的優秀品德和才能之外,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忠誠正直,鄙視奸佞,不結黨營私。封建時代道德的兩大基準是忠、孝。而封建君臣之間的關係,對臣下來說,第一重要的就是忠誠。朱元璋曾在朝堂上稱讚徐達:“受命率軍出征,取得勝利凱旋歸來,一貫不驕不傲,女色無所愛,財寶無所取,公正無私,像日見行天一樣光明磊落的,隻有大將軍一人而已。”

徐達在朝中功高位顯,深得皇帝信任,自然便有人想與他結交,希圖利用他的聲望影響謀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與徐達拉攏關係,結為友好,但徐達鄙視胡惟庸的品行作為,不予理睬。

當胡惟庸希望與徐達結交通好而遭冷遇後,他便企圖收買徐達的看門人福壽,想讓福壽捏造罪名陷害徐達。但福壽忠於其主,不為所動,向徐達報告了胡惟庸的卑劣行徑。此後,徐達多次向朱元璋進言說胡惟庸為人奸惡,品行不端,不適合再擔任丞相。由於胡惟庸貪權驕縱,陰結私黨,使朱元璋不僅感到皇權旁落,還感到有謀反的威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和謀反罪名殺掉了胡惟庸。這時,朱元璋想到了徐達的那些忠告,對徐達的忠耿之心更加器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於南京,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為徐達輟朝以表哀悼,並親臨靈堂祭奠,悲傷不已。朱元璋下詔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其三代皆封王爵,賜葬於中山之北,親自為徐達寫了碑文,稱讚其為“開國功臣第一”。

關於徐達之死,有的史書上說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從起兵到稱帝以後,一直是以威猛嚴厲治軍治國的。登上皇帝座位後,朱元璋想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江山永固,他的子孫後代永遠做皇帝。所以,他對當年鞍前馬後、出生入死為他打江山的功臣特別猜疑,擔心他們哪一天會謀反奪權。另外,太子朱標性情仁善寬和,朱元璋怕他將來駕馭不了功勞卓著的元老重臣,於是鐵硬起心腸,大殺功臣,濫加株連。前麵說到殺胡惟庸和後來殺大將軍藍玉一案,就牽連而殺掉了幾萬人。史書上稱,朱元璋當皇帝後“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為了他的獨裁統治和江山不易,他殺功臣殺紅了眼,因而後人翻閱明初史書,可聞一派血腥氣味。

有關徐達被害身死的經過是這樣的:徐達在北平身患背疽,這是一種惡瘡,不易治療。朱元璋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帶著書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達回南京療養。有一天,宮中內侍給徐達送來皇帝賞賜的食盒。徐達從病床上掙紮起來磕頭謝恩,然後打開食盒,隻見裏麵放著蒸鵝。據說背疽最忌吃蒸鵝,徐達呆愣了半晌,最後流著淚當著內侍的麵吃下了蒸鵝,不幾日便死去了。但也有的史書上作了考證,認為“賜食蒸鵝”是野史中歪曲事實真相的牽強附會之說。

徐達有四子三女。長子徐輝祖有才氣,徐達死後,繼承爵位。三個女兒,長女嫁給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為妃,後來燕王奪權稱帝,徐妃被冊立為皇後。其餘兩個女兒,也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一個是代王朱桂的妃子,一個是安王朱楹的妃子。

劉基

(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任高安丞,有廉直聲。又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元至正年間,方國珍起兵海上,被辟為江浙元帥府都事以招安,又任為行樞密院經曆。因忤執政意棄官還鄉。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下處州,聞劉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優禮。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曆》。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不久,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人憚其嚴。嚐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為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為誠意伯,歲祿二百四十石。劉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為張良,呼為“老先生”。基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屢勸朱元璋修德省刑。為政頗有知人之明。四年,賜歸。

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後塗節謂其死實為胡惟庸投藥所致。正德八年(1513),加贈太師。

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詩與高啟並稱。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有《鬱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等,後均收入《誠意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