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之前的序幕
1938年5月的武昌,已經進入了炎熱季節。
國民黨的軍事委員會,此時就設在武昌。武昌是武漢最繁華的市鎮,國民政府的大多數高級機構都設在武昌。
盡管天氣炎熱起來,蔣介石仍然一身戎裝。近一個多月來,他的夫人宋美齡和他身邊的其他人都發現,這位中國的最高統帥往昔一直陰沉著的臉上不時出現了笑容。
他們都清楚,這一切是因為有了“台兒莊大捷”和“徐州會戰”。
中國軍隊接連取得兩次勝利,日本天皇和大本營更加惱怒,決心集中在華的主要兵力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進攻,以占領蔣介石在中原的大本營--武漢。
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不應過份高興,因為又一場惡戰迫在眉睫!
九省通衢的重鎮武漢,似乎已經聽到了隱隱的炮聲。
蔣介石的臉上再一次布滿了陰雲,他麵臨任務是節節抵抗,守住陣地。徐州大突圍已成為曆史。
山雨欲來風滿樓。整個武漢開始搖晃起來。
事實上,早在1937年12月13日,國民黨軍委會就在漢口擬定了《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決定:“國軍以確保武漢核心、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為目的,應以各戰區為外廓,發動廣大遊擊戰,同時新構築強韌陣地於湘東、鄂西、皖西、豫西各地,配置新銳兵力,待敵深入,在新陣地與之決戰。”
軍委會的這項計劃基本體現了武漢保衛戰的總體構想,即為保護武漢核心,利用第三、第五戰區為牽製日軍的最外防禦層;次層為安徽全境,配置部分主力遲滯日軍推進的速度;主陣地則選擇在湘鄂贛邊境和鄂豫皖邊界。湘鄂贛邊境有幕阜山、廬山、九宮山、鄱陽湖之險川,鄂豫皖邊界則有大別山山脈作天然屏障。
軍委會同時認為,這次武漢保衛戰“固不能保我土地之不失,亦不妄冀殲滅敵人”,作戰的主要意圖是:“消耗敵人之力量,贏得我之時間,以達長期抗戰之目的。”
應當說軍委會的這項戰略部署是正確的。
南京失陷後,華東戰場上的中國軍隊大都殘缺不堪,損失過重,當時南京到武漢之間的封鎖線尚未構成,長江沿線空虛,顯然氣勢正盛的日軍有可乘之機。
不過,占據了上海、南京的華東日軍並未乘勝沿長江西犯,而是選擇了先北上津浦路,待華東、華北日軍會師徐州、打通津浦路後再攻占武漢的戰略。
1938年4月至5月間,日軍大本營原指望在徐州一帶發動會戰、以期殲滅中國軍隊,可中國部隊的漂亮突圍打破了日軍的最初構想,使之希望暫時落空。
惱羞成怒的日本天皇和日軍大本營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們決定提前投入武漢會戰。5月19日占徐州後,大本營便命令華中派遣軍,以3個主力師團沿隴海路西進,打算以主力由豫東平原和皖北地區直壓平漢線,席卷開封、鄭州,然後南下信陽,與長江方麵投入的1個軍會攻武漢,預計秋季結束戰鬥。大本營把攻占武漢、控製中原要地作為壓迫國民政府的最大機會。
由此可見,日軍把老本押在了武漢會戰上。
1938年2月間,平漢線的日軍就在做進攻武漢的準備,土肥原師團率先發動了對豫北的進攻,豫北中國守軍為宋哲元第一集團軍,其任務是利用豫北堅固的國防工事,阻止凶悍的日軍南下。宋哲元所部在豫北有近10萬大軍,依據著堅固的國防工事,但麵對日軍一個師團的攻擊,卻“不問敵情、聞風先逃”。這與宋軍“軍氣不振,官兵攜眷而行者比比皆是”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曾經聲名大噪的宋哲元為了保存實力作為與蔣介石討價還價的資本。當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上將斥責宋哲元何以不戰而退,宋哲元竟聲稱:“應力求避免與敵決戰,以免部隊作無謂的犧牲。”在整個豫北戰役中,宋哲元下達的盡是“全軍為上”的命令,也就是說要保存部隊,令部下不要全力禦敵,稍事抵抗,便向後退。
宋哲元給自己劃上了一個極不光彩的句號。之後,他被迫辭職,第一集團軍的番號被蔣介石撤銷。
1938年5月中旬,華北日軍第十四師團二萬餘人,在師團長土肥原中將指揮下,憑借其優良裝備和“武士道精神”,幾天之內連克內黃、儀封、野雞崗等要地,切斷了隴海鐵路線,兵臨鄭州和開封的東大門蘭封(今蘭考)城下!
日軍此舉,原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西撤的道路,同時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卻無意中釀成與中國軍隊第一戰區的一場大戰,並轉變為武漢會戰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