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敵之有生力量
8、9月間正是中國長江流域最炎熱的季節。在這樣的季節作戰,雙方都要額外地付出代價。
也許武漢太誘人了,一個不想放棄,一個必須得到。曆史在1938年的炎夏季節打上了一個重重的感歎號!
日本的天皇陛下和中國的大帥蔣介石似乎都沒有別的選擇。侵略和反侵略,這一對矛盾,隻有靠生命和鮮血才能解開。
進攻武漢的時間,日本陸軍曾有推遲的考慮,以避開8、9月份的盛夏季節,免得部隊因中暑而大量減員。但海軍則不同意,理由是:根據多年的資料,此時正是長江的豐水季節,江麵開闊淺灘少,便於大型船隻溯江西上,直逼武漢地區,協同陸軍作戰。
急不可耐的日本天皇將天平傾斜至海軍一方,陸軍部隻好接受。
結果在這次作戰中,陸軍部隊僅其江北第二軍,即因中暑、霍亂以及瘧疾入院治療的高達25000人,死亡約900人。
8月27日,日軍集中於合肥、九江地區的部隊按計劃開始發動對武漢的總攻擊。
進攻!進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日本人又開始了進攻……
中國軍隊為了牽製和消耗敵人,於8底進行了新的作戰部署,在敵進攻主要方向上的德安、黃梅以西地區和商城以東的史河兩岸增強了兵力。
為使各戰區有力地配合武漢會戰,蔣介石於8月底電令在敵後的部隊加緊出擊。
一切準備就序,最後決戰的號角已經吹響。
1938年9月3日,武漢衛戍總司令部製定了武漢衛戍部隊作戰計劃。
9月20日,蔣介石決定,陳誠的武漢衛戍總司令一職由羅卓英接任,陳誠則將主要精力放到第九戰區的指揮上。
9月底,田家鎮要塞失守,軍委會急急忙忙放棄以一部死守武漢三鎮的計劃,而將武漢衛戍部隊分調增援第五、第九戰區。
死守武漢,這個不夠堅決的想法,終於像肥皂泡一樣消逝了。
本來,在1938年前後,以中、日雙方的戰力相比,中國軍隊根本不占優勢。一支不占優勢的軍隊死守一座城池,是不明智的。
重要的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基本上采用了這個方針。
日本方麵的情況有些不同。
自蘆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企圖一舉殲滅蔣介石的主力部隊,以求達到速戰速勝的目的,他們發動華北會戰,妄想一舉殲滅宋哲元第二十九軍主力;發動忻口戰役,欲殲滅晉軍主力;淞滬會戰,打算殲滅華中中央軍主力;徐州會戰,欲求再度聚殲中央軍主力。
但是,日軍的一係列打算全部落空。到了武漢會戰前,日軍大本營提出:“攻占漢口,盡量消滅敵軍。”
8月22日,日軍大本營把武漢會戰的戰略目的,明確為“攻占漢口附近地區”、“把蔣政權逐出中原”。
由此可以看出,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實非易事,而武漢這塊地盤又必須占領。日本人確實是捉襟見肘。
蔣介石打算“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許是他走向成功的開始。
日軍第六師團攻占田家鎮要塞後,已元氣大傷,不能立即擴大戰果,沿江西上的日軍一時采取不了大的行動,蔣介石和他的助手們得以騰出手來,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氣勢宏大的外圍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