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為心音寓深情
張自忠接到作戰命令後,頓覺肩頭壓上了山一樣的重擔,但他信心十足地挑了起來。他對部屬們說:“軍人的天職就一個:服從命令,奔赴疆場去打仗。哪裏有敵人的進攻,哪裏就應該有反擊進攻的中國士兵。為了守住每一寸國土,我們寧肯犧牲生命!”
就在他講這話的當兒,他得到情報:日軍集中7個師團的主力向大洪山、隨縣、棗陽進攻。人擠、馬叫、車擁,大有踏平第五戰區之勢。
張自忠報請李宗仁長官,得到批準,抽調4個師的兵力組成左右兩個攻擊縱隊,右路攻擊縱隊由七十四師、騎兵九師組成,他兼任總指揮。左路攻擊縱隊由三十八師、一七九師組成,黃維綱將軍任總指揮。另外,由馮冶安副總司令指揮三十七師、一三二師,駐守於河西到河口以北、快活鋪以東地帶,沿襄河西岸布防。
張自忠既是總司令又是下轄的攻擊縱隊總指揮,一肩挑著雙擔。他率領右路縱隊由肖市渡河與進犯的日軍決戰。雙方交戰很快達到白熱化程度,誰料,這時國軍的兵源和武器裝備沒有及時跟上來,讓日軍鑽了空子,逼退了國軍的進攻。部隊受到挫折,士氣開始低落。
張自忠想:這時候自己該做些什麼呢?他巴不得給大家講一次話,要大家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裏樹立起一個天打雷轟也不動搖的決心:為了國家和民族,死也要抗戰。但是,可惜沒有這樣的講話機會,自己身在火線,弟兄們也都在各自的戰場上,難得再有集合隊伍給大家講話的時候了!怎麼辦?心裏有話寫封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來自火線上的書信更有這份情。於是,他提起筆給五十九軍各師、團的主官寫信,勉勵他們奮勇斬敵,為國盡忠: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隻要敵人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下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維綱、振三、德順、紫封、克敏、蘭德、月軒、子烈、德俊、九思、幹三、文海、倫山、純德、迪吉、紹禎、芳芝、春芳、常德、銘秦諸弟。
小兄張自忠手啟
五·一
信為心之音,張自忠在寫信告諭諸弟兄的同時,他盡忠報國的赤膽忠心也躍然紙上。
信已封好,張自忠又想到了自己多年的同事、眼下為自己的副手兼七十七軍長馮治安,真怪,往大處想也就三五日才未見麵,卻怎麼覺得恍如隔了數年?過去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仍然把話沒有說完。對啦,是藏在心頭最深處那句話一直沒有說出來。為啥不說?他也弄不清楚。反正,現在該說說了。這樣的戰亂年代,心裏別藏話,每次分手說不定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離別。於是,他給馮治安在信上寫道:
佟、趙死於南苑,宋又死於四川,隻餘你我與劉數人矣。我等不知幾時也要永別。我等應即下一決心,趁未死之先,決為國家、民族盡最大努力,不死不已!如此就是死後遇於冥途,亦必歡欣鼓舞,毫無愧怍。
佟麟閣、趙登禹二將軍是在蘆溝橋事變爆發不久,為保衛北平而獻身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哲元將軍係二十九軍軍長,在蘆溝橋事變的不尋常日子裏正兼任北平市市長,與日軍周旋抵禦著日寇對華北的侵略。在有名的長城抗戰中,宋對日作戰殺出了威風,被人們譽為“抗日英雄”。張自忠在此時此刻想到這些曾經和自己在同一個戰壕裏戰鬥過的抗日將軍,自然不僅僅是出於一種懷念,更重要的還有一種尋找寄托夙願的榜樣。
張自忠在5月1日這天寫的第三封信是給肖振瀛將軍的。他與肖共事多年,共識的地方自然是有的,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各人對問題都有各自的看法,難以相處,便各奔東西了。當時肖在重慶、他特托李文田參謀長給張自忠捎來一封問候信。大戰在即,生死難料。張收到這封信,激起許多感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答複肖的問題,便回了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