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襄陽特功團在山區進行演習(1 / 1)

第25章 襄陽特功團在山區進行演習

1975年8月15日,人民解放軍南京部隊某部“襄陽特功團”指戰員,抓理論學習,促軍事訓練,政治思想覺悟和軍事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襄陽特功團”是一支在抗日戰爭烽火中成長起來的英雄團隊。

在“百團大戰”中,全團官兵在河北狼牙山與日偽軍展開了激烈戰鬥,徹底粉碎了敵人圍攻,也鑄就了敢打必勝、一往無前的“亮劍”精神。

1948年7月,在著名的湖北襄陽戰役中,全團官兵勇猛頑強,連續作戰,刀劈三關,先後攻占琵琶山、拿下真武門、攻下襄陽西門,全殲城內守敵,並活捉了國民黨中央常委、特務頭子康澤,取得了襄陽戰役的圓滿勝利。

此後,這個團被中原軍區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在團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場上,這個團再立新功,該團六連榮獲“一等功臣連隊”的稱號;該團勇士楊春增被誌願軍總部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共和國英雄”稱號。

20世紀70年代,“襄陽特功團”為了保衛祖國,積極在山區進行軍事演習,力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國家建設做出新的貢獻。當時,訓練課目多,時間比較緊。

黨委成員帶領機關幹部深入連隊調查研究,先後召開了5次經驗交流會,推廣了8個連隊抓理論學習,促軍事訓練的典型經驗,推動全團的學習運動不斷深入發展,大大激發了為革命練兵的熱情。

幹部、戰士把搞好每一個課目的訓練同鞏固國防的任務緊密聯係起來,堅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

這個團的一連訓練野戰課目時,正值夏天,烈日當頭,比較艱苦。

幹部、戰士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的革命精神,把訓練場當戰場,每人身背幾十斤重的槍支彈藥,連續翻越幾個山頭,經過訓練,思想作風和作戰技能都有了明顯提高。

一位戰士深有感觸地說:

演練任務雖然累一點,但提高了我們的作戰能力。這點苦和累算不了什麼。

三連戰士肖龍蘇,原來射擊技術比較好,曾經為南京部隊軍事訓練現場會作過表演。

在這次訓練中,他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動到兄弟連隊取經,研究在不同地形不同情況下的射擊規律,並抓緊時間苦練,又進一步提高了射擊技術水平,他今年的射擊又取得了好成績。

通過學習,這個團的幹部、戰士更加團結一心,積極為練好兵出主意、想辦法。訓練場上,宿舍區內,幹部、戰士經常在一起研究解決訓練中的難點。

當年上半年,全團革新和自製了訓練器材14種,共4400多件。這個團的四班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曾經炸毀敵坦克18輛,榮獲“二級反坦克英雄班”的稱號。

他們學理論、憶傳統,人人以主人翁姿態為搞好訓練獻計獻策,摸索符合實戰要求的班進攻戰鬥方案,促進了全團的軍事訓練。

這個團的三連指戰員針對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一邊學習毛澤東的軍事著作,一邊研究解決的辦法,提出了70多條改進訓練的好辦法,這些辦法運用到訓練中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在學理論,促訓練的過程中,這個團的黨委“一班人”除留一人在機關處理日常工作外,其他成員都帶上背包蹲在連隊,白天和戰士一起出操、上課,晚上和大家一起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黨委常委、副團長臧敦廉是1946年入伍的老同誌,當年上半年就有4個多月在連隊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對年輕的幹部親自進行傳幫帶,幫助他們較快地提高領導水平。

三連在軍事訓練中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幹部、戰士的練兵積極性。

臧敦廉及時幫助他們總結經驗,召開現場會議,有力地推動了全團訓練場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使訓練搞得更加熱氣騰騰。

1972年到1975年,中國解放軍各部隊進行的軍事演練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使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