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軍部署

中央決定向貴州等地進軍

共和國的曆程·黔邊追擊中央決定向貴州進軍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於5月23日就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指示。其中關於向大西南進軍的部署是:

二野應準備向西南進軍,進軍川、黔、康。二野目前主要任務是準備協助三野對付可能的美國軍事幹涉。

毛澤東對蔣介石割據貴州等地(西南地區)的情況一清二楚,對解放軍攻占貴州等地的行動籌劃得細致全麵,並提出了大迂回、大包圍的謀略和戰法,為解放貴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半個月後,東南的局勢又向前發展了。上海已攻下,南昌已攻下,三野十兵團正準備向福建進軍。

但江南進入了燥熱的季節,給大規模進軍帶來了困難。當時江南地區正逢青黃不接的季節,軍糧不易籌集。而進軍貴州等地(西南地區)又是一次大的戰役行動,必須有相當充分的準備,不可貿然急進。

考慮到上述種種情況,毛澤東在6月17日給華東局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電文中又說:

二野西進時機擬以九月為較適宜,一則準備時間較充裕;二則沿途那時才能有糧食;三則四野主力(七個軍)九月可到;郴州、贛州線,十一月可能占廣州,迫使廣州偽政府遷至重慶,然後二野奪取重慶較為有利。

10天後,毛澤東在6月27日致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時,進一步介紹了中央軍委關於進軍西南地區以及貴州等地的部署:

我劉、鄧九個軍,可於九月由現地出動,十二月前後到達並占領重慶、貴陽等地,以期殲滅偽政府,開辟長江上遊。先暫時穩住敵人,待國民黨廣州政府遷到重慶再進攻四川,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好主意。

對於解放貴州等西南地區,二野首長劉伯承很讚成毛澤東的主張,他自己也說:

蔣介石在大西南還有幾十萬軍隊,但已經處於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千方百計避免與我們決戰,以保存實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關於向西南的進軍,應該實行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先把敵人的逃路截斷,然後聚而殲之。同時,對敵人要加強政治攻勢,以加速戰爭進程,減少傷亡和破壞。軍事、政治雙管齊下,就可迅速瓦解敵人。

7月18日,二野司令部向各兵團發出了《關於進軍西南的指示》,要求各兵團開始進行進軍西南的準備工作。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決戰階段,在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下,國民黨政府已經麵臨崩潰的邊緣,蔣介石對貴州的統治也感到力不從心了,但仍不放棄自己的黑暗統治,使得廣大貴州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人們早就時刻盼望著解放軍能夠快快解放貴州。

劉、鄧製定川黔作戰方案

第二野戰軍連續幾年拚殺在各地戰場上。他們從太行山挺進大別山,又從大別山打到了長江沿岸。他們常常日夜行軍,不辭勞苦,英勇頑強,一直都沒有好好地修整過。

現在,又要從華東幾千裏長途跋涉進軍四川、貴州、雲南、西康、西藏這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這些地區道路崎嶇,有的地方崇山峻嶺,人煙稀少,後勤補給困難重重,進軍條件可謂艱難。第二野戰軍廣大指戰員再一次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為此,從1949年7月開始,做事一貫謹慎的鄧小平和劉伯承開始準備進軍貴州等地的研究工作。從政治動員到補充幹部,從後勤運輸到少數民族問題,方方麵麵都考慮到了。

7月26日,劉伯承到第二兵團,對團以上幹部作了關於進軍大西南的動員報告。接著在第二野戰軍直屬黨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

劉伯承指出,毛澤東主席要我們戒驕戒躁,我們的勝利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應該徹底放下驕傲的思想。我們的勝利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工農群眾以及在國統區的地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不要以為全是靠槍杆子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