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宋江等諸將一行軍馬,在路無話,複過常州、潤州相戰去處,宋江無不傷感。軍馬渡江,十存二三。過揚州,進淮安,望京師不遠了。宋江傳令:叫眾將各各準備朝覲。三軍人馬,九月二十後,回到東京。張招討中軍人馬,先進城去。宋江等軍馬,隻就城外屯住,紮營於舊時陳橋驛,聽候聖旨。此時有先前留下伏侍李俊等小校,從蘇州來,報說李俊原非患病,隻是不願朝京為官,今與童威、童猛不知何處去了。宋江又複嗟歎;叫裴宣寫錄現在朝京大小正偏將佐數目,共計二十七員。並歿於王事者,俱錄其名數,寫成謝恩表章。仍令正偏將佐,俱各準備襆頭公服,伺候朝見天子。三日之後,上皇設朝,近臣奏聞天子,教宣宋江等麵君朝見。
此日東方漸明,宋江、盧俊義等二十七員將佐,奉旨即忙上馬入城。東京百姓看了時,此是第三番朝見。想這宋江等初受招安時,卻奉聖旨,都穿禦賜的紅綠錦襖子,懸掛金銀牌麵,入城朝見。破遼兵之後回京師時,天子宣命,都是披袍掛甲戎裝入朝朝見。今番太平回朝,天子特命文扮,卻是襆頭公服,入城朝覲。東京百姓看了,隻剩得這幾個回來,眾皆嗟歎不已。宋江等二十七人來到正陽門下,齊齊下馬入朝。侍禦史引至丹墀玉階之下。宋江、盧俊義為首,上前八拜,退後八拜,進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揚塵舞蹈,山呼萬歲。君臣禮足。徽宗天子看見宋江等隻剩得這些人員,心中嗟念。上皇命都宣上殿。宋江、盧俊義引領眾將,都上金階,齊跪在珠簾之下。上皇命賜眾將平身,左右近臣,早把珠簾卷起。天子乃曰:“朕知卿等眾將,收剿江南,多負勞苦。卿等弟兄,損折大半,朕聞不勝傷悼。”宋江垂淚不止,仍自再拜奏曰:“以臣鹵鈍薄才,肝腦塗地,亦不能報國家大恩。昔日念臣共聚義兵一百八人,登五台發願,誰想今日十損其八。謹錄人數,未敢擅便具奏,伏望天慈,俯賜聖鑒。”上皇曰:“卿等部下,歿於王事者,朕命各墳加封,不沒其功。”宋江再拜,進上表文一通。表曰:
“平南都總管正先鋒使臣宋江等謹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往犯無涯之罪,幸蒙莫大之恩。高天厚地豈能酬,粉骨碎身何足報!股肱竭力,離水泊以除邪;兄弟同心,登五台而發願。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幽州城鏖戰遼兵,清溪洞力擒方臘。雖則微功上達,奈緣良將下沉。臣江日夕憂懷,旦暮悲愴。伏望天恩,俯賜聖鑒,使已歿者皆蒙恩澤,在生者得庇洪休。臣江乞歸田野,願作農民,實陛下仁育之賜。臣江等不勝戰悚之至!謹錄存歿人數,隨表上進以聞。
陣亡正偏將佐五十九員:
正將一十四員:秦明、徐寧、董平、張清、劉唐、史進、索超、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雷橫、石秀、解珍、解寶。
偏將四十五員:宋萬、焦挺、陶宗旺、韓滔、彭玘、鄭天壽、曹正、王定六、宣讚、孔亮、施恩、郝思文、鄧飛、周通、龔旺、鮑旭、段景住、侯健、孟康、王英、扈三娘、項充、李袞、燕順、馬麟、單廷珪、魏定國、呂方、郭盛、歐鵬、陳達、楊春、鬱保四、李忠、薛永、李雲、石勇、杜遷、丁得孫、鄒淵、李立、湯隆、蔡福、張青、孫二娘。
於路病故正偏將佐一十員:
正將五員:林衝、楊誌、張橫、穆弘、楊雄。
偏將五員:孔明、朱貴、朱富、白勝、時遷。
杭州六和寺坐化正將一員:魯智深。
折臂不願恩賜,六和寺出家正將一員:武鬆。
舊在京回還薊州出家正將一員:公孫勝。
不願恩賜,於路上去正偏將四員:
正將二員:燕青、李俊。
偏將二員:童威、童猛。
舊留在京師,並取回醫士,現在京偏將五員: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蕭讓、樂和。
現在朝覲正偏將佐二十七員:
正將一十二員:宋江、盧俊義、吳用、關勝、呼延灼、花榮、榮進、李應、朱仝、戴宗、李逵、阮小七。
偏將一十五員:朱武、黃信、孫立、樊瑞、淩振、裴宣、蔣敬、杜興、宋清、鄒潤、蔡慶、楊林、穆春、孫新、顧大嫂。
宣和五年九月¤日,先鋒使臣宋江、副先鋒臣盧俊義等謹上表。”
上皇覽表,嗟歎不已。乃曰:“卿等一百八人,上應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見存,隻辭去了四個,真乃十去其八矣!”隨降聖旨,將這已歿於王事者,正將偏將,各授名爵。正將封為忠武郎,偏將封為義節郎。如有子孫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襲官爵。如無子孫者,敕賜立廟,所在享祭。惟有張順顯靈有功,敕封金華將軍。僧人魯智深擒獲賊寇有功,善終坐化於大刹,加贈義烈照暨禪師;武鬆對敵有功,傷殘折臂,現於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以終天年。已故女將二人,扈三娘加贈花陽郡夫人,孫二娘加贈旌德郡君。現在朝覲,除先鋒使另封外,正將十員,各授武節將軍,諸州統製。偏將十五員,各授武奕郎,諸路都統領。管軍管民,省院聽調。女將一員顧大嫂,封授東源縣君。
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副先鋒盧俊義加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軍師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關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呼延灼授禦營兵馬指揮使。花榮授應天府兵馬都統製。柴進授橫海軍滄州都統製。李應授中山府鄆州都統製。朱仝授保定府都統製。戴宗授兗州府都統製。李逵授鎮江潤州都統製。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製。
上皇敕命,各各正偏將佐,封官授職,謝恩聽命,給付賞賜。偏將一十五員,各賜金銀三百兩,彩緞五表裏。正將一十員,各賜金銀五百兩,彩緞八表裏。先鋒使宋江、盧俊義,各賜金銀一千兩,錦緞十表裏,禦花袍一套,名馬一匹。宋江等謝恩畢,又奏睦州烏龍大王二次顯靈,護國保民,救護軍將,以致全勝。上皇準奏,聖敕加封忠靖靈德普佑孚惠龍王。禦筆改睦州為嚴州,歙州為徽州,因是方臘造反之地,各帶反文字體。清溪縣改為淳安縣,幫源洞鑿開為山島。敕委本州官庫內支錢,起建烏龍大王廟,禦賜牌額,至今古跡尚存。江南但是方臘殘破去處,被害人民,普免差徭三年。
當日宋江等各各謝恩已了,天子命設太平筵宴,慶賀功臣。文武百官,九卿四相,同登禦宴。是日,賀宴已畢,眾將謝恩。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軍卒亡過大半,尚有願還家者,乞陛下聖恩優恤。”天子準奏,降敕:“如願為軍者,賜錢一百貫,絹十匹,於龍猛、虎威二營收操,月支俸糧養贍。如不願者,賜錢二百貫,絹十匹,各令回鄉,為民當差。”宋江又奏:“臣生居鄆城縣,獲罪以來,自不敢還鄉,乞聖上寬恩給假,回鄉拜掃,省視親族,卻還楚州之任。未敢擅便,乞請聖旨。”上皇聞奏大喜,再賜錢十萬貫,作還鄉之資。宋江謝恩已罷,辭駕出朝。次日,中書省作太平筵宴,管待眾將。第三日,樞密院又設宴慶賀太平。其張招討、劉都督、童樞密,從、耿二參謀,王、趙二大將,朝廷自升重爵,不在此本話內。太乙院題本,奏請聖旨,將方臘於東京市曹上淩遲處死,剮了三日示眾。有詩為證:宋江重賞升官日,方臘當刑受剮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再說宋江奏請了聖旨,給假回鄉省親。部下軍將,願為軍者報名,送發龍猛、虎威二營收操,關給賞賜馬軍守備。願為民者,關請銀兩,各各還鄉,為民當差。部下偏將,亦各請受恩賜,聽除管軍管民,護境為官,關領誥命,各人赴任,與國安民。
宋江分派已了,與眾暫別,自引兄弟宋清,帶領隨行軍健一二百人,挑擔禦物、行李、衣裝、賞賜,離了東京,望山東進發。宋江、宋清在馬上衣錦還鄉,離了京師,回歸故裏。於路無話,自來到山東鄆城縣宋家村。鄉中故舊父老親戚,都來迎接宋江,回到莊上。不期宋太公已死,靈柩尚存。宋江、宋清痛哭傷感,不勝哀戚。家眷莊客,都來拜見宋江。莊院田產,家私什物,宋太公存日,整置得齊備,亦如舊時。宋江在莊上修設好事,請僧命道,修建功果,薦拔亡過父母宗親。州縣官僚,探望不絕。擇日選時,親扶太公靈柩,高原安葬。是日,本州官員,親鄰父老,賓朋眷屬,盡來送葬已了,不在話下。
宋江思念玄女娘娘願心未酬,將錢五萬貫,命工匠人等重建九天玄女娘娘廟宇,兩廊山門,裝飾聖象,彩畫兩廊,俱已完備。不覺在鄉日久,誠恐上皇見責,選日除了孝服,又做了幾日道場,次後設一大會,請當村鄉尊父老,飲宴酌杯,以敘闊別之情。次日,親戚亦皆置筵慶賀,不在話下。宋江將莊院交割與次弟宋清,雖受官爵,隻在鄉中務農,奉祀宗親香火。將多餘錢帛,散惠下民。
宋江在鄉中住了數月,辭別鄉老故舊,再回東京,與眾弟兄相見。眾人有搬取老小家眷回京住的,有往任所去的,亦有夫主兄弟歿於王事的,朝廷已自頒降恩賜金帛,令歸鄉裏,優恤其家。宋江自到東京,發遣回鄉,都已完足。朝前聽命,辭別省院諸官,收拾赴任。
隻見神行太保戴宗來探宋江,坐間說出一席話來,有分教,宋公明生為鄆城縣英雄,死作蓼兒窪土地。正是凜凜清風生廟宇,堂堂遺像在淩煙。畢竟戴宗對宋江說出甚話來,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