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尊於月,不言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物為正也。

天質地文,質者據質,文者據文,周反統天正何也?質文再而複,正朔三而改,三微、質文數不相配,故正不隨質文也。

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如君南麵,臣北麵,皮弁素積,聲味不可變,哀戚不可改,百王不易之道也。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後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裏,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禮樂,永事先祖。《論語》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春秋傳》曰:“王者存二王之後,使服其正色,行其禮樂。”《詩》曰:“厥作祼將,常服黼冔。”言微子服殷之冠,助祭於周也。《周頌》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此微子朝周也。二王之後若有聖德受命而王,當因其改之耶?天下之所安得受命耶,非其運次者。

王者,必一質一文何?以承天地,順陰陽。陽之道極則陰道受,陰之道極則陽道受,明二陰二陽不能相繼也。質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為質,地受而化之,養而成之,故為文。《尚書大傳》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禮三正記》曰:“質法天,文法地也。”帝王始起,先質後文者,順天下之道、本末之義、先後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質性,乃後有文章也。 三教

王者設三教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王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製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而複始,窮則反本。

《樂稽耀嘉》曰:“顏回向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為易也。”或曰:三教改易,夏後氏始。高宗亦承弊,所以不改教何?明子無改父之道也。何以知高宗不改之?以周之教承以文也。三教所以先忠者,行之本也。三教一體而分,不可單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後。何以言三教並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

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人教也。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以敬為地教也。

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而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論語》曰:“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尚書》曰:“以教祗德。”《詩》雲:“爾之教矣,欲民斯效。”

忠形於悃忱,故失野;敬形於祭祀,故失鬼;文形於飾貌,故失薄。

夏後氏用明器,殷人用祭器,周人兼用之何?謂曰:夏後氏教以忠,故先明器,以奪孝子之心也。殷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周人教以文,故兼用之,周人意至文也。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故有死道焉,以奪孝子之心也;有生道焉,使人勿倍也。故竹器不成用,木器不成斫,瓦器不成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鍾磬而無簨簴懸,示備物而不可用也。孔子曰:“為明器者善,為俑者不仁。塗車芻靈,自古有之。言今古皆然也。” 三綱六紀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綱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詩》雲:“亹亹我王,綱紀四方。”

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

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以其皆有同誌為紀助也。

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下之所歸心;臣者,繵堅也,屬誌自堅固。《春秋傳》曰:“君處此,臣請歸也。”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無已也。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朋友者,何謂也?朋者,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誌曰友。”朋友之交,近則謗其言,遠則不相訕。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惡,其心痛之。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托。故《論語》曰:“子路雲:‘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又曰:“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之恩。友饑則白之於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則止。故曰:友饑為之減餐,大寒為之不重裘。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何以言之?《禮親屬記》曰:“男子先生稱兄,後生稱弟;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叔,父之女昆弟俱謂之姑,何也?以為諸父曰內,親也,故別稱之也;姑當外適人,疏,故總言之也。至姊妹亦當外適人,所以別諸姊妹何?以為事諸姑禮等,可以外出又同,故稱略也;至姊妹雖欲有略之,姊尊妹卑,其禮異也。《詩》雲:“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謂之舅姑者何?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之者,老人之稱也。謂之姊妹何?姊者,谘也;妹者,末也。謂之兄弟何?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稱夫之父母謂之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親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稱夫之父母為舅姑也。 性情

性情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故《鉤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