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昂尼德·科根曾講過他自己的一段經曆:一次,他為了準備在音樂會上演奏一支新樂曲,請近臨產期的妻子為他伴奏練習。兒子出生後很聰明,4歲便學會了拉小提琴。有一天,兒子突然奏出了一支從來沒有教過他的樂曲旋律——正是那次音樂會上演奏的樂曲。令人驚奇的是,那支曲子僅僅演奏過一次,亦未灌製唱片,他的兒子出生以來也從未聽過那支曲子。現在卻像突然打開了貯藏已久的“時光密盒”,熟悉、親切、溫暖、甜蜜的氣息一下子把他們帶回了從前的那段夫奏妻伴、恩愛有加的美好時光。胎教的“時光密盒”作用,使人在稱奇之餘,萌發出探究其秘密的好奇心。
腦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存在就是無止境地接受來自外界信息的過程。在0~3歲大腦生長發育期,傳入的信息會伴隨著腦的生長發育而“刻印”在腦結構之中——如同在大腦的某一區域,貯藏下一個一個特定的“密盒”,一旦某種信息在大腦中形成了神經細胞之間的聯係,再要去改變它,則需花數倍於白紙狀態時所花費的力量;所以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信息,隻要誰搶先輸入大腦,而且在大腦皮層上形成神經細胞間聯係之後,其痕跡便為主地占據在大腦皮層上,別的信息則再難入內形成痕跡。所以,一些帶有特定場景的“時光密盒”便這樣形成了。但這個“密盒”也許永遠也沒有機會打開——如果孩子出生以後,把“密盒”的鑰匙弄丟了的話——那鑰匙也許隻是與盒中內容有關聯的事件,或者其他什麼尚未知曉的誘因。科根的兒子,正是因為先學會了拉小提琴,才能把在胎兒期聽到的旋律拉了出來,如果不是這樣,人們又怎能發現這個奇跡呢?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胎教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給胎兒為將來製造“時光密盒”,等待孩子在長大後的某一天突然打開,給你們帶來一份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