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小兒科及精神科醫生經過細心的觀察,提出了出生時的原始體驗,對孩子日後發育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胎兒出生時,要經受子宮收縮的巨大擠壓;胎頭從陰道口娩出時,會因擠壓而變形(這些自然分娩的步驟,對胎兒行使生理功能有幫助)。有人提出,當嬰兒全部娩出時,不能立即剪斷搏動的臍帶,要把嬰兒輕柔地放在母親裸露的肚子上,使孩子與母親產生交流,並得到母親的愛撫,嬰兒會因此感到安全和溫暖。有趣的是,趴在母親身上的嬰兒,會本能地尋找母親的乳房,一旦觸及乳頭就會馬上有滋有味地吮吸起來。隻有當臍帶停止搏動後,才能將臍帶剪斷。這樣,便完成了嬰兒從子宮到外部世界、從依賴母體到用自己的肺呼吸的平穩轉換。從這一刻起,胎兒告別了母體宣告獨立。接受良性體驗後的嬰兒,性情開朗,神情自如,母親的乳汁也十分充足。
專家們說,通常,剛出生的新生兒往往身體蜷縮,嚎啕不已,那是因為他乍由一個陰暗、寧靜、溫暖的水中世界置身於一個截然相反的環境,處於任人擺布的地位,而且分娩過程中母親的精神不安、產道擠壓的刺激,以及母子分離的不安等等,都使他感到痛苦。
因此,專家主張改善醫院分娩條件,使產房的光線半明半暗,環境安靜,氣氛和諧,並由產婦的丈夫守候一旁,等待產婦的自然分娩。孩子出生後,將新生兒放在母親的腹部,使其因繼續感覺到在以往10個月中熟悉的心跳和呼吸而逐漸放鬆。臍帶剪斷後,再把嬰兒浸泡在水溫37℃的浴池裏,待嬰兒安靜後再過磅更衣,轉入嬰兒室。並且盡早給予吸吮母乳。這樣做能維係母子感情,有助於胎兒的分娩創傷自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