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誌卷之一(1 / 2)

博物誌卷之一

餘視《山海經》及《禹貢》、《爾雅》、《說文》、地誌,雖曰悉備,各有所不載者,作略說。出所不見,粗言遠方,陳山川位象,吉凶有征。諸國境界,犬牙相入。春秋之後,並相侵伐。其土地不可具詳,其山川地澤,略而言之,正國十二。博物之士,覽而鑒焉。 地理略自魏氏目已前夏禹治四方而製之

《河圖括地象》曰: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裏。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裏,高萬一千裏,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城也。

中國之城,左濱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裏。東至蓬萊,西至隴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嶽,堯舜土萬裏,時七千裏。亦無常,隨德劣優也。

堯別九州,舜為十二。

秦,前有藍田之鎮,後有胡苑之塞,左崤函,右隴蜀,西通流沙,險阻之國也。

蜀漢之土與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礙,隔以劍閣,窮險極峻,獨守之國也。

周在中樞,西阻崤穀,東望荊山,南麵少室,北有太嶽,三河之分,雷風所起,四險之國也。

魏,前枕黃河,背漳水,瞻王屋,望梁山,有藍田之寶,浮池之淵。

趙,東臨九州,西瞻恒嶽,有沃瀑之流,飛壺、井陘之險,至於潁陽、涿鹿之野。

燕,卻背沙漠,進臨易水,西至君都,東至於遼,長蛇帶塞,險陸相乘也。

齊,南有長城、巨防、陽關之險;北有河、濟,足以為固;越海而東,通於九夷;西界岱嶽、配林之險,阪固之國也。

魯,前有淮水,後有岱嶽、蒙、羽之向,洙、泗之流。大野廣土,曲阜尼丘。

宋,北有泗水,南迄睢濄,有孟諸之澤、碭山之塞也。

楚,後背方城,前及衡嶽已前至於南海,負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

吳,左洞庭,右彭蠡,後濱,左則彭蠡,右則九疑,有江漢之流,實險阻之國也。

南越之國,與楚為鄰。五嶺長江,南至豫章,水戒險阻之國也。

東越通海,處南北尾閭之間。三江流入南海,通東治,山高海深,險絕之國也。

衛,南跨於河,北得洪水,南過漢上,左通魯澤,右指黎山。

讚曰:

地理廣大,四海八方。遐遠別域,略以難詳。

侯王設險,守固保疆。遠遮川塞,近備城堭。

司察奸非,禁禦不良。勿恃危阨,恣其淫荒。

無德則敗,有德則昌。安屋猶懼,乃可不亡。

進用忠直,社稷永康。教民以孝,舜化以彰。 地

天地初不足,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帝,而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後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注焉。

昆侖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裏,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裏。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裏。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

《考靈耀》曰:地有四遊,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裏,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裏,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七戎六蠻,九夷八狄,經總而言之,謂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

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之毛,土為之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 山

五嶽:華、岱、恒、衡、嵩。

按北太行山而北去,不知山所限極處。亦如東海不知所窮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