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諍章第十五(1 / 1)

諫諍章第十五

全章要旨:為人臣子,諫諍以全其孝。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 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以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呢?這是什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七個敢於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敢於直言諫爭的諍臣五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的人,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敢於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也就不會喪失;作為父親,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係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係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力阻。如果隻是一味的遵從父親的命令,不去思考事情的禮義道德,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孝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