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認為,一個經常與居上位者接觸的人,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以免出錯。但是這樣還不夠,還必須要頭腦靈活。在應付突然事件時,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管家給他上了一盤烤肉。文公正要吃,發現有毛發纏繞在上麵,便把管家叫來訓斥道:“烤肉上怎麼繞著毛發,你想讓寡人噎著嗎?”管家見狀一驚,立即磕頭請罪道:“我有三條死罪:用磨刀石磨刀,磨得非常鋒利,切肉切得斷毛卻切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用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發,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用熾烈的爐子、通紅的炭火烤熟了肉,但是毛發卻沒有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聽到這裏,文公明白了,是有人在暗中陷害管家。於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來盤問,真的找到了這個人,於是重重責罰了他。
管家遭人陷害,被晉文公責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以自列罪狀的方式,向晉文公申訴了自己的冤枉,合情合理。這種方式,顯然要比直接喊冤效果好得多。
事實上,凡居上位者都帶有一定的傲氣和霸氣,有人將其形容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話說回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若不慎觸怒了居上位者,真摸了“老虎的屁股”,就該設法予以補救。這需要智慧,而且是“急智”。
劉邦稱帝後,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各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韓信根本就不放在眼裏。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了!”劉邦心裏不快,但還是笑著問道:“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為我所用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您‘善將將’。駕馭將領的能力無人能比啊!”劉邦一聽這話,心裏頓時舒坦了許多。
韓信後來死於非命,也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不知收斂的緣故。但在這裏,韓信給劉邦戴上‘善將將’這頂高帽子,確實還是令劉邦十分欣喜的。韓信雖然不以舌辯見長,但隨機應變的本事還是很高強的。
若自己不被居上位者看好,甚至遭到打擊和羞辱。這個時候怎麼辦?是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這似乎不能一概而論,但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有“忍”的功夫的。
晉代人杜錫曾任太子司馬通的近侍官,他多次對太子的不端行為予以勸誡,引起太子的怨恨。太子很想懲罰他,但是杜錫一向奉公守法,沒法隨便給他安個罪名。太子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招。一天,太子讓人把針放在杜錫常坐的氈子下,杜錫來見太子的時候,一坐上去就挨了針紮,弄得很是狼狽,但很快他就忍住疼痛,又泰然自若起來。太子問他:“你坐上什麼了?”杜錫知道太子在搗鬼,心裏很氣憤,但轉念一想:人家是太子,也就是將來的皇帝,自己得罪不起啊!於是就回答說:“我什麼也不知道啊!”太子聽他這麼說,就若有所思地說:“我還以為你隻喜歡跟我過不去呢,沒想到你也跟自己過不去!”以後就再也沒有戲弄過杜錫。
麵對太子的挑釁舉動,杜錫能夠隨機應變,處之泰然,因為他深知君臣之間的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才能消災免禍,擺脫“不得不死”的悲劇,確實是古代臣子的一大課題。
晉朝時候,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在洛陽專權,成都王於是出兵奪權。長沙王平素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凡是在朝為官的,無不懷著恐懼的心情。樂廣在朝廷中享有盛譽,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係,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跟前說他的壞話。長沙王問樂廣是否在暗通成都王,樂廣神色自若地回答說:“我家五個兒子都在洛陽,我怎麼會拿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呢?”長沙王從此釋然,對他不再有疑慮。
以上所舉的這幾個例子中,主人公都依靠隨機應變躲過了災禍。在向上司提建議或遭到上司責問時,我們又怎能缺少這種隨機應變的本事。
善處同事關係
《鬼穀子》中說:“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其大概意思就是說,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部,要想離開現職,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麵。處理內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
言辭能引起對方內心的共鳴,這是遊說的一種極高境界。而隻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有可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遊說效果。
東漢順帝時,外戚專權,百姓生活艱難。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暴政,聚眾起義,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劫富濟貧,朝廷屢剿無功,深感頭疼。當時朝中有一名叫張綱的禦史,此人廉潔剛正,得罪了不少權貴。於是,掌權的外戚梁冀便上奏順帝,任張綱為廣陵太守,讓他平息暴動,企圖借刀殺人。張綱到了廣陵,單車獨行直入張嬰大營。張嬰十分驚訝,便出來相見。張嬰冷冷地問道:“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張綱站起身來,施禮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以致陷民於水火之中。俗話說,‘官逼民反’。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張綱這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何至於此?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自己是釜底遊魚,苟延殘喘而已,哪裏活得長久?今天大人到此,就給我指點迷津吧!”就這樣,張綱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複協商,妥善處置,終於平息了廣陵的暴亂。
張綱說服張嬰,不是靠威壓,也不是靠利誘,而是采取了攻心之法。他首先承認自己的失職,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後稱讚張嬰為民赴險,成功地打動了張嬰,也攻破了張嬰的心理防線。這正符合古人所說的“攻心為上”的原則,因而才能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了暴亂。
人的心中都有善念,隻是有些人的善念已經沉睡,需要用別人的善行去喚醒。對於那些看似冥頑不化的人,我們也要以誠相待,盡力去感化他們,啟發他們的良知。《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讓失足之人主動去棄惡從善,那是最好的。
在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半夜偷走了米禮愛主教家的一隻銀燭台,不料半途被警察抓到。在對質時,主教卻說是自己贈送給他的。當冉阿讓跪著求主教原諒他的惡行的時候,主教卻隻要他宣誓將靈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並將另一隻燭台也送給了他,這樣的情形讓冉阿讓感受到愛的力量,從此棄惡從善,經過努力,成了市長和工廠主。他捐助慈善事業,甚至為救人於危難而舍棄了名利。綜觀他的改變,主教功不可沒。冉阿讓因主教的愛和寬容完全被改變了,從一個危害社會的罪犯轉變成了造福社會的君子!
同事之間,心與心的共鳴,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寬容和諒解,少一些糾紛和矛盾。對於不講理的小人,揭露、斥責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挽救這些人,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內心受到震動,得到感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邪歸正。
俗話說:將心比心,憑憑良心。心靈感化的力量比嚴酷的刑罰更為強大。如果多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並付諸行動,人世間的紛爭就會少一點,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鞏固內部團結
《鬼穀子》中說:“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日楗而內合。”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善於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做“鞏固內部團結”。
有一則寓言說,一天風暴來了,一個農夫被困在家裏。到了晚上,他饑餓難忍,可家裏什麼食物也沒有了。他想來想去,隻好把家裏的綿羊給吃掉了。第二天和第三天,風暴沒有停止。他靠著這隻綿羊維持著生活。然而又過了幾天,風暴還沒有停止,農夫又把家裏的山羊吃掉了。後來,風暴仍然沒有減弱,他又吃掉了那頭耕田的牛。守門的兩隻狗看見農夫幹的事,互相說道:“我們快離開吧,主人連辛勤耕作的牛都吃了,又怎麼能放過我們呢?”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自亂了陣腳,在困難麵前要團結一心才能渡過難關,而作為領導者,更是要起到表率作用。
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老將叫陳化成,他曾奉命率所部駐紮於寶山。一天夜間,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雨水蔓延至整個營區。隨從將領請陳化成將帥帳移至高處,陳化成堅決不準,他說:“士兵們都睡在泥水中,讓我一個人高高在上,這怎麼行!”看著年逾古稀的老將軍堅持在水中處理軍務,所有的士兵都大受感動,作戰時即便麵對船堅炮利的侵略軍,也表現得異常英勇。
作為有識之士,一旦了解了黑暗的內幕,知道形勢不可逆轉,就應趁尚未深陷其中當機立斷,毅然地遠離黑暗,以防止自身受到損害。形勢已急轉直下了,卻偏想要逆流而上,最終自身會受到損害。但是,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趕上好時機攤上個明主是臣子們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派上個很愚蠢的君王,那麼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氣了,要時時做好要死諫的準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於是有了死得值不值得之說,這的確是關乎價值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