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讓靈魂休息一下
今天無論我們走到哪裏,都會聽到有人在說累,而這種累這種疲憊在公眾中一傳播更是能得到一呼百應的效果。為什麼現代的人會覺得累覺得疲憊呢?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繁重還是因為流浪的靈魂找不到歸宿呢?總之,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覺得累的人卻更多了,而且累的理由也變得千變萬化。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蔡,30歲,畢業於某醫科大學,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家藥業公司做銷售代表。由於丈夫工作調動,她隨丈夫南下來到廣州。通過應聘,成功進入了廣州一家醫藥公司繼續做銷售代表。由於她在銷售方麵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很快成為公司的銷售精英。
隨後,公司將她提拔為區域銷售經理,負責管理一個十多人的銷售團隊。小蔡是一個責任心特別強的人,對下屬的要求特別高。由於公司每個月都要進行業績考核,她絕不允許自己團隊的業績比別的團隊差。因此每當她看到下屬對工作不負責或者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時,她就感到特別生氣。
為了完成銷售業績,小蔡常常加班加點,不能很好地照顧兩歲多的兒子,對此,丈夫不時有一些抱怨。不久,小蔡越來越覺得工作與家庭很難兼顧,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公司又不斷地提高銷售任務,小蔡更感到吃不消,工作的激情迅速地降溫。她曾想辭掉工作,好好休整一下,但一想到兒子剛剛上幼兒園,家裏積蓄不多,丈夫收入又不高,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小蔡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產生了嚴重的失眠,不得不求助於安眠藥同時還需要做心理輔導。
像上麵故事中小蔡的現象,在我們周圍並不少見。人們因為過度的壓力而產生不良的症狀,導致家庭不和睦。這該怎麼辦呢?其實,不妨學習心靈的瑜伽術來給自己減壓。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讓靈魂休息一下,養一養他在塵世中奔波所受的傷,然後再去奔波。”可見,真正讓我們感覺到疲憊的並不是奔波本身,而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以及我們不可觸及的靈魂。
是誰讓大家活得這麼不輕鬆呢?事實上,“境由心生”,更多的人是被自己心中潛在的欲望所困擾。無論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還是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不同的人會麵對不同的勞動強度和勞動難度,付出的多少往往源於自己對生活的追求,有的人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資,有的人希望得到更好的崗位,而有的人則希望名利雙收。正是因為心中無窮的欲望才導致了心靈的疲憊。托爾斯泰曾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句話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著名哲學家卡耐基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
對於很多事並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讓自己活得灑脫一點。而如果我們的身心都已感到疲憊時,我們要及時地讓自己從疲憊中走出來。
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個人都必須削足適履去成為一個普通人,需要去個性加共性來符合文化期望。就像契訶夫筆下的《裝在套子裏的人》,我們正是被強行裝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裝在套子裏的你不可能沒有壓抑的痛苦,如果你認同這個痛苦,那麼痛苦就不再煩惱你,反倒成為你的資源。
如果你不認同這個痛苦,希望沒有它,或者試圖快速消除它,那麼你就擴大了這個痛苦。
喜歡自己的人,容易喜從心來;不喜歡自己的人,悲從心起。“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何不選擇快樂!”幸福也一樣,首先人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對生活不帶有過高期待。所以,幸福與否在於我們內心的選擇。我們選擇幸福,那麼會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愉悅滿足。我們選擇痛苦,也會有一萬個理由讓我們悲傷失落。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幸福,而轉而要選擇壓力呢? 草根英雄帖
其實,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能抓住的不僅是成就本身,而且他在控製自己的思想上也是遊刃有餘。一個人的快樂與疲憊往往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在挫折和困境中,首先要調整的就是自己的心態,學會做自己的心理調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