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軍事故事1(1 / 3)

第一章 軍事故事1

齊軍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

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一場戰爭。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在眾多諸侯國中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並先後兼並了一些弱小的諸侯國。當時與魏國國力相當的國家,在其東部有齊國,在其西部有秦國。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自己的實力太弱,無法抵抗魏軍,就將中山之地獻給齊國,以求齊國派兵救援。於是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獻計說:“我們將軍隊埋伏在路上,對魏國宣揚攻打襄陵,魏軍知道後一定會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力,回頭來救襄陵。我們則在中途攔路截擊,一定會取勝。”

孫臏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

田忌打算率兵直趨邯鄲,包抄魏軍後路,同趙軍內外夾攻,以解邯鄲之圍。孫臏認為即使馬上去同魏軍交鋒,恐怕為時已晚。

孫臏解釋說:“想要解開紛亂無緒的絲線,不宜用手強拉硬扯,隻能慢慢地疏理。排解打架鬥毆,隻能好言相勸,自己不能動手參與。解圍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不能去硬碰硬,正麵交鋒,而應該避實擊虛,即避開敵人雄實之處,攻擊其虛弱的地方,自然就解了圍。”

孫臏繼續說道:“目前魏、趙交兵,魏軍精銳幾乎都在國外,魏國國內隻留有一些老弱殘兵,不堪一擊,所以最好率齊軍迅速地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截斷魏軍的交通要道,龐涓必定會被迫放棄邯鄲,援救大梁,邯鄲之圍不戰而解。”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立即指揮齊軍直奔大梁,切斷魏軍的退路,並且占據有利地形等待魏軍從邯鄲回師自救。

龐涓聽說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後,果然被迫放棄了對邯鄲的圍攻,率軍急速回國救援。到了桂陵一帶,遭到了埋伏於此的齊軍的襲擊。雙方激戰一番之後,魏軍潰敗,龐涓差點兒喪命。齊軍成功地挫敗了魏軍的企圖。

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趙括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的趙國將軍趙括,很小的時候就習讀兵書,喜歡誇誇其談。有時,就連他的父親趙奢都很難駁倒他。但是,趙奢堅持認為趙括並無真才實學。

趙括的母親看到兒子這樣,認為很有出息,不免常常在丈夫麵前誇耀。誰知趙奢卻不以為然地說:“用兵事關國家安危,他卻說得那麼簡單容易,實際上他隻會紙上談兵。將來如果趙王讓他領兵,必敗無疑。”

公元前260年,秦國發兵侵略趙國,趙國的新君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迎戰。廉頗一看秦軍太強大了,就在長平守了3年。

秦軍遠道而來,本想速戰速決。現在,廉頗堅守不出,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去散布謠言,說廉頗老了,膽也小了。如果派趙括擔任主將,秦軍必敗。

趙國的國王果然中了計,準備起用趙括做主將。大臣藺相如和趙括的父親都勸趙王,說趙括沒有實踐經驗,隻會紙上談兵,萬萬不能作為主將。但趙王是死活也聽不進去,不僅任命趙括為主將,還賞了好多的黃金、絲綢給趙括。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製度,而且撤換大批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齕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麵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采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

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挾製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進攻。

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隻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15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9月,趙兵已斷糧46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4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

趙括軍隊大敗,40多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隻留下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上下為之震驚。長平之戰,由於趙括隻會“紙上談兵”,而不從實際出發,最終導致了趙軍慘敗。

項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複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被秦軍包圍。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20萬人馬去救趙國。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拚殺,一個個摩拳擦掌,鬥誌很旺。但宋義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

當他走到安陽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的事。

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裏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

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裏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拚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衝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

項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怒哼哼地走出了軍帳。

宋義衝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凶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衝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暴脾氣,怎麼會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

宋義知道後,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

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

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3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9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楚漢相爭,項羽自封為諸侯的首領,劉邦被迫退駐漢中。他為了防止雍玉章邯的侵襲和麻痹項羽,放火燒毀了從關中到漢中的棧道。

公元前206年,劉邦帳下大將韓信在出兵“東征”之前,調配將士,編排隊伍,操練兵馬,宣布紀律,沒多長時間,就訓練了一支很整齊的軍隊。韓信就將跟漢王、蕭何商議好的東征計劃,告訴夏侯嬰、周勃、樊哈等幾個人,並囑咐他們保密,然後分頭執行任務。八月份,漢王和韓信率領大軍靜悄悄地離開南鄭,命丞相蕭何留下收稅征糧,供應軍餉。韓信令樊噲、周勃帶領一萬人馬修複棧道,限期三個月完工,以便按東征的計劃,大軍從棧道通過。可是,棧道還沒修多少,漢王興兵東征的情報,卻早已傳到關中。

章邯聽到漢王東征的消息,一麵派人打探修棧道的情況,一麵調兵遣將作攔截漢軍的準備。有一天,突然傳來急報:“漢王大軍已經占領陳倉,向這邊打過來了!”章邯還有點半信半疑,棧道並沒有修好,漢軍怎麼能過來呐?原來,當初韓信投奔漢王時,按照砍柴老人的指點,是從小道渡過陳倉到達南鄭的,這次韓信帶著大軍又從這條小道到達陳倉。

漢軍好像從天而降,突然殺來。章邯匆忙上陳,帶領軍隊趕到陳倉抵抗漢軍,可是,怎能抵擋得住勇猛衝殺的漢軍呢!章邯死傷了不少人馬,急忙逃回,向司馬欣和董翳討救兵。誰知這兩個人怕漢軍進攻,自顧不暇,未敢發兵援助。韓信早就偵察過地形,定下攻城計劃:一麵派樊噲、周勃、夏侯嬰進攻鹹陽;一麵自己趕到這邊,引水灌城。章邯兵敗,自知無路可走,自殺了。同時,樊哈帶領的一支軍隊勢不可擋,很快攻進了鹹陽。

三秦的首領章邯自殺,加之漢軍占領了鹹陽,司馬欣和董翳更加孤立了。秦人對“約法三章”的漢王本來就有好感,一見漢軍衝殺過來,大多數士兵害怕,都不願意抵抗了。司馬欣和董翳帶領軍隊勉強打了幾仗,終因弱不敵強而告失敗,不得已投降了漢王。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三秦變成了漢王的地盤,為後來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在“三十六計”中,暗度陳倉是其中一計。韓信明著修棧道,迷惑敵人,而暗地裏卻從小道上急行軍,突降神兵,使敵人措手不及,全軍潰逃。

韓信背水而戰

公元前204年初,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漢軍東征趙國。趙國聞訊,集結了20萬大軍,準備在井陘口迎擊漢軍。

趙廣武君李左車主動請戰,他對相國陳餘說:“韓信挾渡過黃河,生擒魏王豹、夏說之餘威,東征趙國,銳不可當。但並陘口雖險要之地,戰車擺不成陣,騎兵列不成隊,韓信若是從這裏進攻,恐怕難運糧草,輜重之物勢必在大軍之後。”

李左車繼續說到:“我率領30000精兵,抄小道斷絕敵人糧草。您在這裏挖深溝,築高壘守衛,不要同敵人正麵交鋒。等漢軍進退維穀,糧草斷絕,韓信、張耳便會自取滅亡。”

李左車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餘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10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

陳餘繼續說到:“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就這樣,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得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之計後,十分高興。於是,他立即率軍前進,在離並陘口約30裏處駐紮。

到了後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麵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準備襲擊趙營。然後,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為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探知韓信兵馬沿河布陣,哈哈大笑說:“韓信空有虛名!背水作戰,不留後路,這是自己找死!”

拂曉之時,韓信帶領後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交戰後,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陳餘不知是計,指揮趙軍拚命追擊。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漢軍後退無路,於是他們返轉過身,一個個背水拚命死戰。趙軍久戰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

後來,當他們忽然又發現背後自己的營壘上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外潰逃。於是,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他們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後,有軍士問韓信:“兵書上說,布列陣地要右後靠山,左前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為陣,竟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

韓信解釋說:“這是因為,置之死地,兵士們為保存自己生命便會拚死作戰。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敵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這場戰役後,人們都稱讚韓信很有謀略。

劉邦巧布螞蟻兵

楚漢相爭時期,經過幾場大戰,劉邦終於把項羽團團圍在一座山下。劉邦此時仍在擔心,雖然已經圍住了項羽,但項羽要是突破重圍,奪渡烏江,重整旗鼓,後果將不堪設想。

夜深了,劉邦還坐在帳中發愁,連侍從送來的夜餐都忘了吃。謀士蕭何進帳勸他早點休息。劉邦點了點頭,正準備端碗吃飯,一看碗邊上爬了一圈密密麻麻的螞蟻。他正想發怒,忽然心中一動,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夜裏,項羽帶了八百多騎兵向南突圍,渡過淮河,來到烏江邊上,正準備上船時,忽然看到士兵正圍在江邊看著什麼。項羽走過去,分開眾士兵,隻見地上億萬隻螞蟻排成粗粗的一行大字:項羽速死於此。

項羽以為這是天意要他死,再加上自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便拔劍在江邊自刎了。其他兵士也一哄而散,紛紛向漢軍投降。

其實,這不過是劉邦的一計。他深知項羽迷信,就命令蕭何用糖稀在沙灘上寫下了那幾個字。螞蟻尋味而來,全被糖稀粘上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平時要善於動腦,即便是生活小常識也可能在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

李牧鎮守雁門關

戰國末期,趙悼襄王派遣將領李牧常年防守雁門郡,以防匈奴的襲擊。李牧根據對國家和人民均有利的原則,設置官員;所收的租賦都集中到官府裏,以供給士兵消費;每天還要宰幾頭牛供士兵享用。他訓練士兵騎馬射箭,並設置烽火報警,派出間諜,搜集情報。

匈奴每次入侵搶掠,李牧的部隊總是集合起來堅守營寨,不與匈奴作戰。如此,過了數年,趙國未受任何損失。

戍邊的士兵長期悠閑不打仗,每天還得到李牧的賞賜,因而,都願意與匈奴決一死戰。這時,李牧認為大打一仗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準備了經過挑選的戰車,還選了好馬,作戰勇敢的士兵和弓箭手十萬,還讓當地人民漫山遍野放牧牲畜以引誘敵人。匈奴見了這種情況,又來入侵,李牧指揮部隊假裝敗走,並且將數千人遺棄給匈奴。單於聽說這一情況,大喜過望,遂率領大批部隊長驅直入侵犯趙境。殊不知李牧設置了很多奇妙的陣勢,展開兵力左右兩翼夾擊,一舉殲滅匈奴兵十餘萬。單於倉皇逃走,在此後的十多年中,匈奴未敢再侵犯趙國的邊境。

李牧駐守邊關多年,隻守不攻,是在積蓄力量,而匈奴人多次出征勞而無功,官兵厭倦。李牧“以逸待勞”,待時機成熟時,率軍殺得匈奴單於倉皇逃命。

飛將軍機智脫險

建元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做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但因梁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穀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穀。漢軍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穀,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兵。

李廣率領10000人馬從雁門關出發去攻打匈奴。匈奴早就想活捉這位令他們聞風喪膽的“飛將軍”,聞知李廣率軍來攻,便悄悄布置好埋伏,單等李廣的到來。

李廣率領部隊同匈奴人相遇了。雙方大戰一場,匈奴兵很快便被殺得狼狽逃竄。李廣見敵人潰逃,不知是計,想趁機一舉殲滅敵人,便指揮漢軍殺了過去。

突然,敵軍伏兵從四麵殺出,將漢軍重重包圍了起來。李廣這才發覺中了匈奴人的埋伏,他指揮漢軍左衝右突,勇猛殺敵,想殺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匈奴兵也個個異常勇猛,因為他們知道,被圍的漢將是李廣,誰能活捉他便可升官晉爵。漢軍抵敵不過,傷亡慘重。李廣也負傷倒地,被匈奴人俘虜。

匈奴兵捉住李廣後,大喜過望。他們見李廣傷勢不輕,便用繩子編成一張大網,把李廣放在上麵,吊在兩匹馬中間馱著。李廣躺在大網中,閉著眼睛苦思脫身之計。

他裝出奄奄一息的樣子,再加上染滿鮮血的戰袍,看上去真像一個生命垂危的重傷員。匈奴兵以為他傷勢太重,已經失去知覺,便不嚴加看管。

李廣紋絲不動地躺在吊網上,不時地悄悄睜開眼睛,觀察四周的情況。他發現,匈奴人對他的看押並不十分嚴。

匈奴人押著俘虜又走了10餘千米路,李廣又一次偷偷睜開眼睛,他看見旁邊一名匈奴兵騎著一匹十分健壯的馬。便決定奪馬而逃。他趁那名匈奴兵不注意,猛地一躍,跳到了他的背後,趁他來不及反應,迅速奪過他的弓箭,然後縱馬向南奔去。

匈奴兵們先是一驚,眼睜睜地見李廣快馬加鞭逃走後,便氣急敗壞地追了上去。匈奴兵不斷放箭射擊,李廣見匈奴兵追上來了,便張弓搭箭,一連射倒了幾個跑在最前麵的匈奴兵。

匈奴人素知李廣是神箭手,又見幾個同伴已經中箭倒地,不由地有些心虛,不敢繼續追擊了。李廣馬不停蹄地跑了幾十千米路,遇見了被打散的部下,便率領他們撤回了雁門關。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從小勤奮好學,膽識過人,誌向高遠。公元61年,哥哥班固被召任蘭台令史,他與母親也隨兄前往洛陽。

由於家境貧寒,班超常常替官家抄書以供家用。有一次,他扔下手中抄書南筆,仰天長歎道:“大丈夫應有大的誌向,怎能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抄書呢?”旁邊的人聽了這話,都取笑他。

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奉命討伐匈奴,聘班超為代理司馬。班超在蒲類海打了一仗,大勝而歸。竇固認為他很有才能,便派他與身為從事官的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到了鄯善國,國王盛情款待。但是沒多久,鄯善國王對班超一行人忽然變得怠慢起來。見此情形,班超對他的部下說:“你們感覺出鄯善王的態度有變化沒有?我想這一定是匈奴派了使者到鄯善來威脅國王,所以國王猶豫不決。”

於是他叫來侍者,問道:“匈奴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了?現在在什麼地方?”侍者驚慌失措,隻好把事情交代出來。

班超聽後,把這名侍者關了起來,然後召集36名隨從人員一起飲酒,故意拿話激怒他們說:“大家和我同處在這極其邊遠的地方,現在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便怠慢起來。如果現在國王把我們抓起來,我們隻會落得個拋屍荒野的下場。各位,怎麼辦?”

大家齊聲說:“今天,我們身處危亡之地,不論是死是活,都跟著您幹。”

班超說:“就目前的形勢看,我們隻有主動出擊,夜間用火攻戰術,這樣,匈奴使者就不知道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馬,我們便可乘機全部消滅他們。”

大家一起說:“好!”

天一黑,班超便帶領眾隨從直奔30千米外的匈奴使者住處。他命令10個人手持戰鼓藏在匈奴使者下榻的房舍後麵,約定道:“大家一看見火起,就一起擊鼓大喊。”

又讓其餘的人張弓搭箭在帳篷門兩邊埋伏下來。他自己在上風將所有帳篷一一點著。眾人見火起,一齊呐喊。

帳篷內的匈奴使者驚慌失措,紛紛衝向門外。班超手起刀落砍倒3人,眾人一呼而上,把衝出門外的30多人的頭砍了下來,其餘100多人都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事情經過告訴郭恂,郭恂一聽大驚失色。班超心知其意,拉著郭恂的手說:“您雖沒隨我們前往,我班超哪會有居功獨占的想法呢?”郭恂這才高興起來。

班超回到竇固那裏報告了情況,竇固一聽非常高興,把班超的功績向朝廷作了彙報,並請求另派人出使西域。漢明帝十分讚賞班超的勇敢與果斷,下詔給竇固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吏,你為什麼要另換人而不讓他繼續出使呢?現在,我任命班超為你屬下的軍司馬,讓他繼續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