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現代成功心理經典——成功的追求 健康的選擇

從始至終,人本主義者總是企圖建立一個自然主義的、心理的價值體係,試圖從人的本性中派生出價值體係,而不必求助於人自身之外的權威。在曆史上有過許多這樣的理論家,然而從實際效果的普遍性來看,他們統統失敗了。

這些不適合作為理論的大多數理論,依據的全都是某一些或另一些心理學假設。事實上,所有這些理論,實際上都能被證明是虛偽的、不適當的,是不完全的或者說是缺少某個方麵。

但是,我認為,心理學在科學和技術上的某種發展,使我們有可能第一次覺得有了信心,隻要我們充分艱苦地工作,建立從人的本性中派生出的價值體係是可以實現的。

盡管有些問題還不是很完善,但我們了解怎樣批判那些舊的理論,我們知道準備建立的理論的形態;而且多半我們也知道,為了填補知識上的缺陷,應該走向何方以及幹些什麼事情。

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回答這些古老的問題:“什麼是有道德的生活?有道德的人是什麼樣的?怎樣才能把人教育成期望和喜歡過道德的生活的人?怎樣才能把兒童培養成道德高尚的成人?等等。”

也可以這麼說,我們認為科學的倫理是能夠建立的,而且我認為我們知道如何著手建立它。

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如果呈現給動物可供自由選擇的對象足夠多,那就可以看出,各種動物普遍具備選擇有益食物的天生能力。研究證明,在不正常的條件下,軀體的這種智慧一般也能保留下來。

例如,切除了腎上腺的動物,能夠通過重新調整它們自我選擇的食物,來保持它們自己的活力;懷崽的母獸為了適應胎兒成長的需要,會很好地調整它們的食物。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胃口決不是完善的智慧,而且僅憑這些胃口是不能勝任的。例如,想一想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就能說明這一點。在碰上毒物時,低等動物比高等動物和人能更有效地保護它們自己。

以前形成的選擇習慣,完全可以給當前新陳代謝的需要投上陰影。而且,在大多數人身上,特別是在神經病患者身上,各種各樣的力量都能毒害這種軀體的智慧,盡管這種智慧永遠不會完全喪失。

這個一般的原理與著名的體內平衡實驗完全吻合,它不僅對於食物的選擇是對的,而且對於各種其他身體需要來說也是對的。

這一點看來己相當明顯,一切有機體,是更加能夠自我管理的、更加能夠自我調節的和更加自動的。有機體應當受到巨大的信賴,而且我們也正在學會堅定地信賴嬰幼兒的內部智慧。

例如關於選擇食物、斷奶的時間、睡眠的總量、訓練控製便溺的時間、活動的需要以及其他的事情上,都更加信賴嬰幼兒自己。

可是,我們也了解到,特別是從身體上和精神上有病的人那裏發現,選擇者有好壞之分。我們已經認識到,尤其是從心理分析學者那裏認識到這種行為的許多隱蔽的原因,而且這些原因己受到應有的尊重。

在這方麵我們具有令人吃驚的實驗,而且這個實驗充滿了價值論的意義。小雞在自由選擇食物的時候,它們選擇對自身有益食物的能力是完全有差異的。好的選擇者變得更加強壯、更高大、更占優勢了,這也意味著它們得到了最好的東西。如果迫使差的選擇者吃好的選擇者選擇的食物,那麼就會發現,差的選擇者變得比過去強壯、高大、健康、有優勢了,不過它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好的選擇者的水平。

如果類似的實驗在人身上也能做出,那麼,我們大量重建各種理論就很有必要了。就人的價值理論來說,徑直地依據統計,描述沒經過挑選的人的選擇,這不會是適當的。把好的選擇者和壞的選擇者的選擇,把健康人的和病態人的選擇,進行平均計算也是無益的。

從長遠角度考慮,隻有健康人的選擇、感受和判斷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從長遠來說對人類是好的。神經病患者的選擇,最多能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對於保持神經病的穩定是好的。腦損傷者的選擇,也隻能對於防止災難性崩潰起作用,而切除腎上腺動物的選擇雖然可以使自身免於一死,但這種選擇對於一隻健康的動物卻有致命的危險。

在我看來,這是使大多數享樂主義者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沉沒的暗礁。由病理激發的愉快同由健康激發的愉快是不能平均的。

此外,任何倫理的準則都必須考慮體質差異的事實,無論是小雞和白鼠,還是人類,道理都一樣。正如謝爾登和莫裏斯已經證實的那樣,一些價值對所有健康的人都是共同的;而另一些價值對所有人則不是共同的,而隻是對某些類型的人或特殊的個體才有用。

不過,特異的需要則產生特異的價值。我稱之為基本需要的東西,可能對於所有人都是共同的,因而是人類共同具有的價值。

個體的本質差異產生價值觀,也就是說,個體本質的差異導致有關自我文化和世界各方麵的偏愛。這些研究支持了診療家在個體差異上的普遍經驗,同時也得到了這種經驗的支持。這也是人種學資料的實際情況。這些資料說明,由於剝削、壓製、讚同或非難等等因素的存在,每一種文化都隻選擇了人類體質潛能係列的很小一部分,從而弄清了文化差異的意義。這同生物學的資料和理論以及同自我實現的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它們證實,器官係統堅持表現自身。簡而言之,堅持活動、肌肉發達的人喜歡運用他們的肌肉。

的確,為了自我實現必須使用它們,這樣才能達到主觀感覺上和諧的、沒有壓抑的和滿意的活動。這是心理健康者非常重要的方麵。有智力的人必須運用他們的智力,有眼睛的人必須運用他們的眼睛,有愛的能力的人應當有愛的衝動和要求,這樣才能感到是健康的。智能吵吵嚷嚷地要求使用它們,隻有當它們被充分利用了的時候,它們的吵嚷才會停止。概括來說,智能就是需要,因而也是固有的價值,而且兩者的關係已密切到這種程度,假如智能相異,價值也會因而有所不同。

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

作為內在結構的要素,人不僅具有生理需要,而且也具有心理需要。

但這些需要必須由環境給予最適宜的滿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觀上的不幸。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一種缺失。

它們可以稱之為基本的需要、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們比做像對鹽、鈣、維生素D的需要一樣的需要。

因為,被剝奪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續地渴望它們的滿足;剝奪它們造成人的疾病和枯萎;在“缺失疾病”期間,它們的滿足能起治療作用;穩定的供應可防止這些疾病;健康的(滿足了的)人不再表現這些缺失。

但是,這些需要是以一種層次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次序彼此關聯起來的。

例如,安全需要是比愛的需要更占優勢、更強烈、更迫切、更生死攸關的需要,而且食物的需要通常比任何的需要都強烈。

此外,所有這些基本需要都可以認為是通向一般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所有基本需要都可以納入這個階梯之中。

我們如果把這些資料係統地排列起來,那麼,我們就能解決哲學家為之奮鬥了若幹世紀但仍無作用的許多價值的問題。例如,隻有一個人類的終極價值,一個所有人都追求的遙遠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被不同的著作者分別稱之為自我實現、自我現實化、整合、心理健康、個別化、自主性、創造力、生產力的東西。但是,所有這些著作者都一致認為,這個目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

也就是說,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狀態。但實際上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有時這個人自己並不了解這一點。

就某個人本身來說,所有他所知道的隻是:他是極端渴望愛的,而且他認為,如果他獲得了愛,他就會永遠快樂和滿足。他並不清楚,在這個滿足到來之後,他還有追求的目標;他也不清楚,一個基本需要的滿足,就會出現另一“更高級”需要占統治地位的意識。

這個與生活本身同義的、絕對的、最終的價值就是在特定時期內支配他的一種需要,而且也是需要階梯上的其中一種。因此,這些基本需要或基本價值既可以看作目的,又可以看作是達到一個終極目的的手段。

的確,有一個單獨的、終極的價值,或者說人生的目的。然而,我們也有一個有層次的、發展著的、綜合地相互聯係起來的價值體係,這也是確實的客觀情況。

這個需要層次的概念,也對於解決存在和形成之間明顯的對立矛盾是很有用的。確實,人在永恒地追求著終極的人的狀態,但無論如何,這種狀態本身可能是一種不同的形狀和成長。我們仿佛要永遠力求達到終極人的狀態,但這卻是一種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狀態。但有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並不是真理性的,或者說至少這並不是唯一的真理,還有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個真理。

由於良好的形成過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絕對存在的暫時狀態即高峰體驗的獎賞。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我們經曆了許多高峰體驗,而每一次高峰體驗本身就是絕對的樂事和完美,足以證實人生不需要比它們自身更多的東西了。

這可以說是對這種思想——認為天堂存在於人生道路終點之外的某個地方的反駁。可以這樣說,天堂似乎就在我們日常奮鬥生活的前麵等候著我們,時刻準備讓我們跨進並享受它。一旦我們跨進天堂,我們就能永遠記得它,並且用這種記憶作為我們的能源,在我們自身遭受壓力的時候支撐我們戰勝困難。

還不僅限於此點。從絕對的意義上講,一時一刻的成長本身也意味著有內在獎賞和內在樂趣。如果說它們不是高山式的高峰體驗,至少它們也是丘陵式的體驗,是自我證實的樂趣,是存在的微小瞬間。存在和形成之間並不彼此抵觸和相互排斥。

向著美好的價值前進

我們是被迫發展健康成長的概念以及自我實現傾向的概念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個概念是演繹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假設這樣的概念,人的許多行為就會喪失意義。在科學的原理上,這和我們發現必然有一個早已存在但迄今沒有見過的行星是一樣的,因為隻有它的存在才能解釋其他許多觀察資料的意義。

在這裏,我們可以肯定地斷言,還有一些直接臨床的和人格的證據,以及日益增多的測驗資料支持這個信念。至少可以舉出一種合情合理的、推理的、經驗的實例,證明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

或者可以具體地概述為,向自我實現的各個方麵和一切次方麵成長。也就是說,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發地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等等。

人是如此構造的,他堅持向著越來越完美的存在前進,而這也意味著,他堅持向著大多數人願意叫做美好的價值前進,向著安詳、仁慈、英勇、正直、熱愛、無私、善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