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血氣,便有一段精神,有此精神,卻不能用,反以害之。
(中)陸九淵:《陸九淵集·語錄下》
物質上不受牽製,精神上才能獨立。
(中)李大釗:《隨感錄·物質和精神》
人的精神仿佛是一個在詩與科學這兩個左右端點之間作來回波動的滴答“鍾擺”。
(中)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精神的生命是肉體生命的終極,肉身開的花缺少精神,肉體就殘缺不全,像流產的植物一樣無法開花結果;一個無論如何完美的身體,必須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引自泰納:《藝術哲學》
平庸的精神常常譴責所有超越它們智力範圍的東西。
(法)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教壞了的精神,就像是一個在外省慣壞了的戲子一樣。
(法)拉美特利:《人是機器》
精神生活與肉體生活一樣,有呼也有吸;靈魂要吸收另一顆靈魂的感情來充實自己,然後以更豐富的感情送回給人家。
(法)巴爾紮克:《歐也妮·葛朗台》
在狹隘的環境中使精神狹隘,人要有更大的標準才能大成。
(德)席勒:《華倫斯坦》
人的始終活躍的精神必須有一個可供它馳騁的天地,才能使它不受厭倦的襲擊。
(德)魏特林:《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俄)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人,沒有精神長成的自由,這就是世界上的悲劇的源泉。
(蘇)高爾基:《懺悔》
一個人的精神情趣越是貧乏,他在尋找精神歡樂手段方麵表現得越是低下。
(蘇)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
無論是絕望還是不幸,歸根到底都是人的精神使然,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望首先產生於克服自身的悲觀情緒之中。
(日)池田大作:《女性箴言》
要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
(中)陸九淵:《陸九淵集·語錄下》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
(中)呂坤:《呻吟語·存心》
人身常要豎立得起,少有放鬆,昏怠之氣隨之矣。
(中)潘士藻:《闡然堂日錄》
人在精神方麵受到了最可怕的打擊時,往往會喪失神誌。
(英)狄更斯:《遊美劄記》
渺小的精神太易受到瑣事的牽製,偉大的精神看到這一切瑣事卻不為其所累。
(法)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唯有對真理服從之時,精神才顯得既有益又高貴。
(德)赫塞:《玻璃球戲》
安逸是精神上的卑劣。
(俄)托爾斯泰,引自《歐美作家論列夫·托爾斯泰》
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中)申涵煜:《省心短語》
一個人隻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中)陶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虛。
(中)丁玲:《丁玲選集》
思想是打開一切寶庫的鑰匙,它給吝嗇人提供快樂,而不會給他帶來麻煩。
(法)巴爾紮克:《驢皮記》
人類的思想真是一根威力強大的杠杆!它是我們用以保衛和救護自己的工具,是上帝所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法)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才智和精神的增長的必要性決不亞於物質的改善。知識是人生旅途中的資糧;思想第一重要;真理是糧食,有如稻麥。
(法)雨果:《悲慘世界》
誰不用腦子去思索,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思想來自感情,也支配著人,化為新的感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理論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獲得溫暖。火柴是冷的,火柴盒子旁邊擦火柴的地方是冷的,木柴也是冷的,但是它們能夠生火,給人做出熱騰騰的食物,並且使人的身體暖和。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
理論是無情的,可是如果遵循著它,人才不會可憐巴巴地成為無益的同情的對象。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
許多理論都像一扇窗戶,我們通過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把我們同真理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