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理論概述(1 / 1)

一、節奏的概念

節奏是“是由全篇稿件生發出來的播音員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複”。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去認識。

1.播音節奏是以思想感情運動為依據的聲音運動形式

聲音運動的節奏是有內心依據的。播音創作主體思想感情的運動變化源於稿件,所以播音節奏“由全篇稿件生發”。播音創作主體能動地接受稿件刺激,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處於積極的運動狀態,產生生理節奏的適度變化,喚起心理節奏的相應變化。

2.播音節奏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有聲語言流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播音節奏是一種外部形式,有聲語言中聲音高低、強弱、快慢、斷連等方麵是組成播音節奏的基本要素。它們的承續、主次、分合、對比等多層次、多側麵的立體變化,形成有序的律動,形成了播音節奏的存在形式。

3.播音節奏是具有一定特點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複

“回環往複”,是節奏的核心,其聲音形式的多數性和相似性是“回環往複”的必要條件。所謂相似特點的聲音形式,是指重點句、重點層次、重點段落相似的基本語氣,以及相似的語勢轉換形式。

4.播音節奏的整體性

節奏由“全篇稿件生發”,它立足於全篇,由播出目的和稿件主題統率,被基調所製約。一篇稿件的基本節奏具有相對穩定的鮮明個性,同時又富有變化性,寓變化於齊整中。

二、節奏的類型

1.輕快型

多揚少抑,聲輕不著力,語流中頓挫少,且頓挫時間短暫,語速較快,輕巧明麗,有一定的跳躍感。全篇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比較輕快。

2.凝重型

多抑少揚,多重少輕,音強而著力,色彩多濃重,語勢較平穩,頓挫較多,且時間較長,語速偏慢。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顯得分量較重。

3.低沉型

聲音偏暗偏沉,語勢多為落潮類,句尾落點多顯沉重,語速較緩。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多偏於沉緩。

4.高亢型

聲多明亮高亢,語勢多為起潮類,揚而更揚,勢不可遏,語速偏快。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帶有昂揚積極的特點。

5.舒緩型

聲多輕鬆明朗,略高但不著力,語勢有跌宕但多輕柔舒展,語速徐緩。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顯得舒展徐緩。

6.緊張型

聲音多揚少抑,多重少輕,語速快,氣較促,頓挫短暫,語言密度大。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較急促、緊張。

三、節奏運用的方法

運用節奏技巧,具體要掌握幾種方法:

1.欲抑先揚,欲揚先抑

在播讀中,如果將表達的語氣、語勢要揚起,其前邊的句子便要下抑,反之,則先要揚起,再轉為下抑。在揚抑之間,顯現出不同層級的抑揚變化。

2.欲停先連,欲連先停

運用節奏技巧時,要善於處理停連關係,使語流中的停與連有機結合。即在連接時要同時考慮停頓,在停頓中要注意連接。如果下麵要一氣嗬成,前麵一定要有適當的停頓;下麵要有必要的停頓,前麵一定要推進語流,注意連接。

3.欲輕先重,欲重先輕

語流推進過程中,由於色彩和分量的需要,在加重聲音之前,一定要先弱化聲音,在輕化聲音之前,一定要先強化聲音。

4.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重點句需要慢時,前麵句子則需適當加快,重點句需要快時,前麵句子則需適當減慢。快慢並不是單指一個語節,應該擴大些,甚至是多個句子。在加快和減慢時,不可使疏密度千篇一律,仍要注意變化的多樣性。

以上方法在播讀中不應單一使用。它們各有長處,不同稿件可以有不同側重。

參考文獻:(1)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修訂版,第三十二章《節奏》,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2)付程主編:《實用播音教程》第二冊,第六單元《語氣,節奏》,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張頌著:《播音創作基礎》,第五章《思想感情的表達方法》之第四節《節奏》,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訓練建議:(1)播音節奏是以思想感情運動為依據的聲音運動形式,學生的情感調動是一個需要深入學習的問題。應指導學生在準確理解、細致感受的基礎上把握節奏的類型,注意與稿件的基調相協調。

(2)訓練中,在把握節奏的基本類型的基礎上,注意主導節奏與輔助節奏的轉換銜接。

(3)播音節奏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有聲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幫助學生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4)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將前期所學的內外部技巧運用到表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