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濃縮曆史(代後記)(1 / 1)

當今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從20世紀60年代到今天,才不過四十多年,世道滄桑,變化巨大。有許多舊事物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有許多新生事物還沒有來得及發展壯大,就立刻消亡了。還有一些新生事物,會突然出現在人們麵前。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交通通信,等等,無不與時俱進,處在激變之中。

誠然,發生這種巨大變化,是多種因素促成的,而科學技術向人們的生產、生活不斷滲透,確是一個最不能忽視的要素。

我是一個學習自然科學出身的人,當然具有另一種特殊的視角。我覺得,人類自從進入工業社會,不過三百多年。正是科學知識的加倍翻番,應用技術的廣泛普及,才以強大的力量,推進社會的政治經濟飛速發展。各種新事物交叉滲透,人們的意識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的祖國日益繁榮富強,我們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時代召喚我們的民族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必須具備的原動力。

創新可以使我們的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科學技術的創新,使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不斷走向富裕。創新就會有淘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當然,在創新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負麵效應。

於是,我想把自己長這麼大的所見所聞,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四十多年的時光,我們經曆了農業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信息時代。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大主題,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理一理脈絡,挖掘出漸被淹沒的事物,也不能說不是一種嚐試。

比如我小時候整天見到的石滾、石碾、石磨、石臼、算盤、牛車等生產生活用具,剃頭匠、劁豬匠、木匠、泥瓦匠等手藝人,牛車、人力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以至現在的BP機、錄像機等高科技產品,這些東西,即將淡出人們的生活。如果不訴諸文字,恐怕我們的後人將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根本不會了解父輩們創業的艱辛,不知道一代又一代人,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我有了這種想法,經過思考,決定以文學的形式給予展現。

於是,我腦海中的人物就出來了:七太爺和小寶一家,元叔和鳳姑,孫滿倉和胡榮花,劉慶典和春妮,陳聰老師和丁老師,孫二孬和劉臭蛋,杜思寶和孫丫丫,劉繼蘋、劉繼先和狼叔,胡萬有和孫乃社,台灣老兵孫丙豪等,他們的離合悲歡、浮沉起落,構成了文章的主題。事物也出來了,科學技術的成果與他們相生相伴,國家發展的大氣候與他們同息共存。故事也出來了,既有歡笑和詼諧,也有苦難和沉重。不同的曆史階段,人們有著不同的追求。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人們向往的是溫飽;實現溫飽的目標後,人們追求富裕;貧富差距拉開了,人們各自在自己的坐標點上,尋找提升資本積累和生活質量的途徑。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新生活,也因人而異。所有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又會給傳統道德以嚴峻的挑戰和衝擊,人們照樣麵臨著情感、教育子女、就業方式等方方麵麵的重壓和困惑。通過對他們行為狀態的描述,把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進入21世紀後三個時段,科學技術對人們的巨大影響展示出來。

狀物、記人和敘事,混合在一起,尤其是比較多的狀物,就顯得特別怪。所以,這部書又是一個非驢非馬的另類作品。寫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需要有對事物的深刻洞察、認識、剖析和渾厚的藝術功力。能不能達到這一要求,由讀者自己去評判。

在寫作過程中,我的夫人郭成敏女士是第一位聽眾,她為書中展現的事物、人物的奇妙組合而感動、振奮,每聽完一兩個章節,總覺得意猶未盡。

我的朋友對這部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說,他們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有的說,讀了上卷,讓我回到了少年時代;有的說,對於某些理論方麵的描述,言簡意賅,讓人明白了不少原來弄不清楚的一些道理;有的說,沒有想到,農村的生活和我們現實中的生活,竟然如此豐富多彩。他們一致認為,我能夠寫出這部“書”,是因為在我的骨子裏,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和科技情結。

是啊,幾十年的時光過去了,書中的所有意象,可能早就在我的心中形成了網絡。如果它能夠麵世,一定是在為我的父老鄉親們樹碑立傳。我是他們的兒子,我太熱愛他們了。能夠用文字把他們的生存狀態展現出來,正是他們在我的血液裏注入的曆史使命起著重要的發酵作用。

從2006年2月1日開始,我既要在單位工作,又要參加市委黨校的學習,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公事、私事,熬了百十個不眠之夜,終於在5月7日夜完成初稿。就像一個產婦,在陣痛中分娩出了一個長滿嫩毛的孩子,腹中雖空空蕩蕩,心裏卻非常高興。不管它有多麼醜陋,還是希望讀者能夠喜愛它、指教它,讓它完善,在當前汗牛充棟的出版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郝樹聲

200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