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序:這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1 / 2)

《狂人日記》reference_book_ids\":[7265259514775997492,7316414811397426216,7294565359737113654,699292567734740890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07年1月,我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個帖子迅速成為熱門。

2007年5月,我的第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出版,也立即成為暢銷書,到現在已重印二十餘次,銷量數十萬。

豆瓣上那個曾驚世駭俗的小組“父母皆禍害”裏,一直到現在,我的文章《謊言中的No.1》都是他們置頂的第一篇文章。

有網友將《為何家會傷人》與魯迅的《狂人日記》相提並論,說我寫出了中國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這種說法讓我受寵若驚,因為這本書主要是采訪別人而來,我沒有魯迅那種洞察力。不過,的的確確我將完成這樣一件事——從宏觀和細節上,都寫透中國家庭的傷人之處。

先說說我的家庭。我沒挨過父母一次打,也沒挨過一次罵,要十塊錢,給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選擇,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對,也絕不幹涉。

因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我對中國家庭傷人的可怕之處,一開始的認識相當不足,直到2014年初,才終於形成了一個全貌般的認識。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剛在《廣州日報》主持心理專欄時。我的第一篇專欄文章就引起很大反響,從此每天都會收到數十乃至數百封信,對於中國家庭的直觀認識,我是通過閱讀這些信件、采訪心理谘詢師和分析新聞報道而來。雖然聽到的故事足夠可怕和變態,但我最初真覺得,我的文章是寫給少數人的。畢竟,《廣州日報》有一百多萬訂戶,讀者達數百萬,每天收到幾十幾百封信算什麼。

第二階段開始於報社的一次活動。那是在廣州一個小區辦的,我給約三十來個成年人講了半個小時的家庭心理學,很明顯,他們並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實讀者。不過,我的講話觸動了他們,其中七八個家長想和我多聊會兒,於是我和他們集體聊了一個多小時。聊著聊著,我產生了一種錯覺:我覺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間,而像是在瘋人院。每個家長都在嚴重地傷害孩子,但絲毫沒覺得自己有問題,都認為錯在孩子。

於是,我第一次想,我的文章或許是寫給多數人的,可能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有很嚴重的問題。

不過,對於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我仍然遠缺乏認識。

第三階段是在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自殺一事之後。楊元元死於母親對她的病態寄生。這一事件,讓我覺得無以複加不可思議。我就此事發了一篇博客,一天內的回複量驚到了我。那是我的博客在未被推薦下獲得的最高回複量。為什麼如此極端的事觸動了這麼多人呢?

接著,多名來訪者告訴我,這種病態的母女共生關係,在他們老家很常見。

由此事,我開始想,也許中國家庭內隱蔽的問題之多,情形之嚴重,根本不在我的預料之內。好吧,我保持開放的心,想看看它還能達到什麼地步。

開通微博後,這一認識迅速進化了。

第四階段源自一則新聞,某女子養了一隻貓,和貓建立了非常親密的依戀關係,但一天她回家,發現貓不見了,原來是被她媽媽給賣了。自此她努力掙錢,五年後賣了自己的房子,然後對記者說,她想找到那隻心愛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