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能在群雄並起的三國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中國的霸主?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他能網羅和正確地使用人才。那些優秀的人才之所以願意投奔曹操,除了他擁有漢獻帝這麵大旗、占據道義上的優勢以及他對人才重要性的清醒認識之外,曹操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曹操是一個坦誠、率真的人。通過他的《述誌令》,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坦率中流露出一種霸道和自信。
“讓我就此交出統領的軍隊,把軍權還給朝廷,回到武平侯國的封地去,實在是不可以。為什麼?實在是擔心自己離開軍隊後遭人謀害。”
“此前,朝廷加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曾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改變主意想接受,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讓他們做我的外援,為確保安全著想。”
這都是入情入理的大實話,也體現出曹操坦蕩的心胸和真我風采。一個具有真性情、嬉笑怒罵溢於言表的人,對周圍的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這也是領袖魅力的源泉。相反,那些善於偽裝、深於城府的人,給人的感受則味同嚼蠟,無法對其推心置腹,產生不了信任和歸屬感。
曹操的人格魅力還來自於他的才華橫溢。除了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之外,曹操在文學、書法、音樂等方麵都頗有造詣。一個雄心勃勃、南征北戰的軍事家又如此多才多藝,怎能不讓天下的有識之士神往,趨之若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些璀璨的詩篇,即便是相隔千年,仍然讓人回味和感歎。
曹操不是道德上的完美主義者,他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也使過很多陰謀手段,殘害過正直之士。但這不就是人性真實而複雜的一麵嗎?
這本書以直白的語言回顧和總結了曹操的發跡過程。就像酒桌上的侃侃而談,帶著我們重走曹操的發跡路,看一個當年的紈絝子弟如何成長為一代梟雄。科技在進步,知識在爆炸,世界在變化,但人的智慧和本性卻亙古不易。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曹操,但每個人都可以從曹操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說曹操,曹操到。那就讀讀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