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從防毒麵具發明談因果思維

因果思維,即分析事物的前因後果。事物一旦發生了,要分析結果的起因,找出因果規律,形成經驗。事物還沒有形成,要從現狀分析,推出結果是什麼樣的。我們應當養成一個思維習慣,從條件推出方案,先有“因為”,後有“所以”。訓練因果思維的最佳辦法,就是凡事總要刨根問底。

防毒麵具的發明就源於因果思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陣地上數千隻液氯鋼瓶的閥門被打開了,液氯迅速氣化,由於氯氣比空氣重,所以很快降到地麵,形成距地麵1米多高的濃密雲團,順風向地勢較低有英法聯軍陣地襲去,聯軍士兵們很快都被這黃綠色的雲團所淹沒,一個個胸悶氣憋,栽倒在地。短短5分鍾裏,德國人施放了180噸氯氣,聯軍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為了防備德國人再次使用毒氣,法國政府派了一批優秀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來到毒襲區,執行“抗毒氣襲擊”的任務。隻見聯軍陣地慘不忍睹,遍地都是士兵屍體和牛、羊、馬、狗、貓等動物屍體,有人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少見死豬?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學者們決定搞一次模擬實驗。他們弄來了一些牛、馬、羊、狗、貓、豬,集中圈在一起,再施放氯氣。科學家用望遠鏡在遠處觀察。科學家看到豬開始向後逃竄,這說明它們的嗅覺很靈敏,很快就聞到異味了。豬跑到柵欄處,無處可逃了,於是豬用鼻子拚命刨土,很快就刨出一堆鬆土,豬將鼻子插刨鬆的細軟土堆裏去了,趴下來,一動也不動了。

毒氣散去後,其他動物都死了,豬卻從泥土中拔出鼻子,用力將鼻孔中的土粒噴出,又跑來跑去了。

學者們很快分析到原因:泥土顆粒對氯氣有明顯的吸附作用,豬的鼻孔比其他動物的長,這塞入鼻孔的大量土粒猶如“天然過濾器”,濾去毒氣,讓空氣通過。

那時俄國是英法的盟國,俄國化學家謝林斯基也在現場。謝林斯基注意到,有些士兵之所以幸存,是因為把頭蒙在軍大衣裏,看來,軍大衣上的絨毛也起到吸附毒氣的作用。謝林期基發明了防毒麵具。使用時士兵戴好麵罩,有毒的氣體通過濾毒罐,吸附劑除去比較大的毒物分子,而讓空氣通過。濾毒罐裏填入什麼樣的吸附劑呢?泥土太重,謝林斯基想到了木炭。不久後,木炭防毒麵具就運到了前線。

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後果,析因,就是探究事物的原因,即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隻有提出問題,探究原因,才可能去解決問題,才能進步。如果沒有“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落到地上?”“沸騰開水的蒸汽為什麼會頂開壺蓋?”等一係列的探究原因,就沒有以後的萬有引力定律、蒸汽機的問世。

探究原因就要提問題,有問題就得有回答,如果傳統的學說可以回答,那就需要學習;如果重複前人或自己過去的思路,拘泥於已有的思維習慣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那就要開展創造性思維活動,讓頭腦從習慣定勢中走出來。

分析原因要學會提問題,提問題也要講究技巧,創造發明技法中有許多技法就是如何提問題的方法。

5W1H法是美國陸軍首創的提問方法,是一種通過為什麼(Why)、做什麼(What)、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和如何(How)六個方麵的提問,從而形成創造方案的方法。5W1H,即六個問題——為什麼去做,做什麼,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去做,如何去做?

提出疑問對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極為重要。提出一個好問題,意味著問題解決了一半。豬為什麼能躲過一劫?防毒問題解決了一半;豬為什麼刨土,把鼻子埋在土裏?問題又解決了一半。提問題的技巧高,可以發揮人的想象力。

李政道說:“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

許多科學現象出自於一些奇怪的現象之中,說其奇怪,是因為它們不一般。抓住奇怪的現象窮追不舍,見奇探奇,可能會有所發現和創新,見奇不奇,無動於衷,可能會喪失一次科學發現的良機。奇怪的事,是與普通的、常見的不一樣的事,是人們意料不到、難以理解的事,是偶然出現、稍縱即逝的事。留心它們,捕捉它們,探究奇之因,就可能悟出發明之道,迸出創造的靈感。

小數點後第三位有發現——

科學實驗的定量化分析瑞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在測定氣體密度時發現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他把空氣通過裝有銅屑的管,使氧氣與銅化合生成氧化銅,剩下了氮氣,測定氮氣密度每升為1.2572克;另外,他又將氨與氧氣通入炙熱氧化銅管,氨被氧氣氧化生成水和氮氣,幹燥後,測定氮氣密度每升是1.2508克,二者相差僅0.0064克。一般人可能認為這是實驗的誤差原因,但瑞利卻不這樣認為,他意識到小數點後第三位可能有秘密,但又揭示不出來,於是他向科學界求助。

英國一家名叫《自然》的權威雜誌,刊出了瑞利的求助信,信的主要內容是:“我用兩種不同方法製得氮氣的密度不一樣,雖然兩者相差隻有千分之五,即小數點後第三位不同,但我認為仍然超過誤差的範圍,對此,希望有人予以解答。”

信刊出2年後,仍無人回答瑞利的問題。瑞利又將這件怪事在一個科學會議上講述,請求仁者智者幫助解答。化學家拉姆塞表示願意與他合作,解決這個難題。化學史上曾經有過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通力合作,化學家本生與物理學家基爾霍夫合作發明了光譜分析法。此次,又是化學家與物理學家的再次合作,可見物理學與化學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不一般。難怪物理學有分支學科《化學物理》,而化學則有分支學科《物理化學》。

他們分析道,由空氣製得的氮可能不純,裏麵可能含有一種較重的未知氣體的雜質,它應當比氮氣重。他們在化學家杜瓦的提示下,找到100年以前卡文迪許的一篇論文,卡文迪許曾通過實驗預測空氣中不但有濁氣(氮氣)、失燃素空氣(氧氣)、還有一種別的濁氣,總量不超過全部空氣的1/120。他們在卡文迪許論文的啟發下,設計了一個實驗,最後終於收集到未知氣體。它在高壓放電時會發出閃光,用分光譜檢驗,會出現新譜線,所以他們肯定自己已找到了一種新元素。化學家給它取名為氬。

拉姆賽再接再勵,後來他又發現了氦、氖、氙、氪、氡。這一族元素都不活潑,因此,稱之為“惰性元素”。由於小數點後的第三位數不同,而引起一族元素的發現,這說明科學實驗定量化實在太重要了。

分析,就是把研究對象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方麵、因素,然後分別加以研究,以達到認識其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是將未知歸納為已知的科學發現的方法。例如,人們對某一化合物的性質未知,於是用化學分析方法,將化合物分解為元素。如果人們對類似結構成分的化合物性質已知,再加上已有的化學知識,就可以輔之以綜合和歸納,進而推出該未知化合物的性質。

分析的特點:其一是深入事物內部,掌握其細節和各方麵的本質;其二是把細節進行分割和孤立,以便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物理學研究力學問題的“隔離法”就是進行分割和孤立。

拉姆賽和瑞利設計的實驗體現了分析方法分割和孤立這一特征。空氣裏麵有水蒸氣、有機物、灰塵、氧氣、氮氣、二氧化碳,還有那種未知氣體。怎樣才能把這種未知氣體從空氣中分割並孤立起來呢?

兩位科學家先將空氣通過幹燥管除去水蒸氣,再通過銅屑,使銅屑氧化,於是除去了氧氣,剩餘的部分進入儲氣瓶,又通過五氧化二磷除去水,再通過加熱的銅和氧化銅,氧化有機物和灰塵,再由堿石灰吸收掉二氧化碳,將剩下的氮氣再通過裝有鎂粉的磁管除去,結果仍發現有1/80氣體殘留下來,這不就是“分割並孤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