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海馬,又名黃金海馬,屬於大型的海馬。克氏海馬在我國分布於北起浙江省披山,南至海南省三亞的東海、南海海域,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菲律賓海域。

克氏海馬成體體長30.5-32.5厘米左右。體淡黃色,體側有白色線狀斑點或蟲狀紋。口小無齒,腹部突出。體側扁,腹部凸出,尾端卷曲。頭上棱及腹部棱較發達,身體其他部位棱棘均短鈍,呈瘤狀凸起。吻細長,管狀。體鱗已變成骨環。胸鰭短寬,側位,呈扇形。無腹鰭和尾鰭。雄魚尾部腹麵具育兒囊。

克氏海馬喜棲於沿海內灣的風平浪靜、水質新鮮、藻類植物和浮遊生物豐富的海域,平時以能卷曲的尾部纏附在海藻或漂浮物上,遊泳時,頭部向上直立於水中,完全依靠背鰭和胸鰭來運動。

海馬的餌料是小型甲殼動物,特別是蝦類,如糠蝦、毛蝦、鉤蝦、跳蝦等,進食時管狀的吻伸向餌料以後,頰部鼓氣,口張開,把食物吸進口內。

繁殖時,雄海馬腹部皮膚褶連形成一個孵卵裹,雌海馬把卵產在雄體的孵卵囊內。繁殖方式十分獨特:雌魚將卵排入雄海馬的育兒囊中,並完成受精。

克氏海馬孵卵裹內壁密布著微血管,與胚胎的血管網相連,可為胚胎發育提供部分營養。小海馬發育完全後,才離開雄體的孵卵囊。卵子受精後在育兒囊中經8~10天孵出幼魚。

克氏海馬的種群數量原本較多,因棲居環境退化,捕撈過度,資源破壞,致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克氏海馬在過去10年逐年減少,種群數至少減少50%,導致其資源減少的因素可能還未終止,資源減少的趨勢將繼續下去。

知識點

鉤蝦

鉤蝦是端足目鉤蝦科甲殼動物。為本目約80個科中最大的一科。有時指鉤蝦屬而言。具端足類的基本體型,體兩側扁平,胸部有7對步足(前兩對通常較大),腹肢6對,前3對用於遊泳,後3對用於在硬物上行動。體長約5~30厘米。近200屬,1200種。隻見於北半球,多在淡水中,少數在鹹淡水和沿海。多棲於水生植物叢中,大部分取食有機碎片。卵和幼體在成體腹麵的孵育囊中發育。

延伸閱讀

克氏海馬魚的物種現狀

克氏海馬魚的藥用價值和裝飾價值使其成為人類的獵捕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海馬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海馬魚野生資源下降很快,克氏海馬魚也因此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現在世界上大多采取在海馬魚的繁殖期禁止捕撈,其他季節僅允許捕撈成體的做法,以保證海馬魚的繁衍。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在廣東、福建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飼養繁殖工作,既為國家提供了所需的藥源,又有利於保護野生的克氏海馬魚資源,成為一項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的經濟動物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