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第一章

讀圖時代的憂慮

據說,成年人圖書中的圖文書比例正在不斷攀升,成年人閱讀正在已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

不甘人後的王朔就曾說過要把自己的舊作改編成所謂“現代新派連環畫”,很快即將麵世;海岩的《玉觀音》也正在改編之中。

我不知道“現代新派連環畫”是什麼樣子的,在我看來,這樣的命名無非是在爭奪一種話語權,是在革新的口號下製造流行,從而妄圖引領時尚,說白了不過是一種廣告策略。我無意評說王朔或者“現代新派連環畫”,王朔不過是想以一種新麵目在朱德庸、幾米之後給讀圖時代添薪加火,推波助瀾,這本無可厚非,但真正值得憂慮的恰恰是那些圖文書在成年人中的流行。

當時間性藝術即使在成年人哪裏也需要圖解,變為平麵性的形象之時,當今的審美文化便呈現出快餐文化的特征,眾多的出版商、圖文書作者及改編者端出這道快餐時,一個卡通化的哈姆雷特或許誕生了,犧牲的則是其它九百九十九個。“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現代人的生活日趨外在化,另一方麵,傳媒技術的發達也使得信息量呈“爆炸”形式,人們對形象的“能指”功能情有獨衷,習慣於畫麵的直觀,而無心於“艱澀的文字”,更遑論什麼全神貫注,麵壁十年。

當成年人也醉心於圖文書時,圖文書中的圖畫已失去了助讀的意義,它隻能說明當代審美文化的消遺性、平麵性與快餐性甚或低幼性的特征,文化市場也宛如一個巨大的幼兒園,文化食品得經過咀嚼,搗爛舂碎,再喂給消費者,而這分明是對成年人心智的一種脅迫,說到底還是人們浮躁心態的表現,閱讀仿佛成了投資,而且是短線的,付出了恨不得立馬就有回報。再難有人為伊消得人憔瘁,甚至已無人再回首,去體會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欣慰了。

緩解壓力或許是讀圖文書的最為充分的理由,但是,我們不能總是以方便麵來充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