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已成為浙江經濟的主要發展模式。浙江產業集群的發展主要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溫州和台州兩個地區,80年代中期輻射到寧波、紹興、嘉興地區,而後擴展至金華等地,並於90年代末基本覆蓋全省範圍,形成了“小企業,大集群”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俯視浙江大地上成千上萬家企業,可以發現一幅生動而奇妙的集群式發展景象。眾多企業並非彼此孤立離散,而是緊密簇擁抱團,構成大小規模不等、專業特色鮮明的一個個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以最終產品為龍頭、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社會化協作為紐帶,從而集聚成一個無形的大工廠。如嘉善的木業產業集群、海寧的皮革製品產業集群、紹興的輕紡產業集群、諸暨大唐的襪業產業集群、嵊州的領帶產業集群、義烏的小商品產業集群、永康的小五金產業集群、寧波的服裝產業集群、樂清的低壓電器產業集群、溫州的皮鞋產業集群等。根據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調查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312個,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81萬億元,出口交貨值6122億元,從業人員831萬人,分別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4%、62%、56%。這些星羅棋布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浙江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的生產基地。這正是近三十年來“浙江製造”一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產業集群的生產總值和市場占有率均在全國前列,有些產品已占國際市場的1/3以上。

產業集群內企業借助於這種產業組織形式,可以獲得集群外的企業所沒有的外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麵臨國內外垂直一體化“航空母艦”(跨國公司或企業集團)在技術、資金、規模、品牌、營銷網絡上的優勢,中小企業單打獨鬥是難以取勝的。若眾多企業組合成一個“聯合艦隊”(產業集群),聯手與大型企業相抗衡,則產業集群將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角,而不是配角(如為企業集團配套或市場補缺者)。產業集群現象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存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來源於彼此相關的產業集群(Porter,1998)。

產業集群在浙江省的快速湧現已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包括地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他們紛紛運用西方產業集群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由於它對觀念創新、製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也受到浙江各地區公共政策製定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彈性專業化模型、集體效率模型、波特的鑽石模型和全球價值鏈模型是目前四個比較知名的集群分析理論。這些理論分析了產業集群的成長過程、環境、因素、結構、類型和競爭力來源等。

通過研讀大量資料發現,近幾年來,浙江產業集群營銷實踐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省內外營銷研究者的關注,主要研究熱點問題有:集群營銷含義、集群營銷主體、集群營銷戰略(包括集群價值鏈戰略、集群品牌戰略、競爭戰略等)、集群營銷策略、集群營銷模式、集群營銷優勢等。

本項研究將綜合運用產業集群理論和市場營銷理論,對浙江產業集群營銷進行係統研究,分兩部分展開:產業集群營銷管理理論和浙江產業集群營銷管理。產業集群營銷管理理論研究論題主要有:產業集群營銷理念、產業集群營銷動力機製、產業集群營銷優勢來源及其培育、產業集群營銷模式和產業集群營銷管理模式。浙江產業集群營銷管理研究論題主要包括:全球價值鏈戰略、競爭戰略、品牌戰略、聯合促銷策略、營銷渠道、集群企業營銷績效和集群營銷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