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萃慶堂刊本,正文卷端題“鍥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卷首有〈薩真人咒棗記引〉。末署“竹溪散人題,時萬曆癸卯季秋之吉”。據此知書成於萬曆31年(1603)。《咒棗記》中寫薩真人積善學道,升飛成仙的故事。書中寫懲戒王惡的情節,又見明餘象鬥《北遊記》第22回〈祖師河南收王惡〉中,這也從另一方麵說明,此種靈怪傳聞當時在各地都有傳播,小說家采集並利用時,大同小異,此詳彼略,未必一定有傳承關係。《咒棗記》也是根據這些傳聞彙集、加工、整理而成的。《咒棗記》隻存明建陽萃慶堂餘氏刻本一種版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書的版式、插圖與《飛劍記》全同,惟目錄後多幅“薩真人像”而已。此書據內閣文庫本影印,與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的本子同出一源。
《序》
人心徑寸爾,念善則仙品,念不善則凡品。仙凡豈蹊徑哉?別在自撤藩籬而已。薩君,五代時人品,蜀西河編籍,昔仙矣。究其自瑣瑣一刀筆吏,既且易業軒岐,業猶未底三昧,更為法派者流,間關品味,非以時日計。顧誌有所慕,利莫之疚;念有所專,欲莫之蕩;神有所獨注,險阻莫之沮,此其心純然。古澹然者,雖儒之仲尼,釋之牟尼,相伯仲也。是以功蓋六幕,澤流九地,出入幽顯,亭毒民物,天部乃陟之隸天樞。嗟!嗟!薩君何嚐咽月華、茹日精、咀沆瀣、烹黃煮白、洗髓伐毛為耶?是不過事心焉耳。吾故曰:仙凡非蹊徑,在自撤藩籬。藩籬撤,則克念聖;藩籬未撤,則罔念狂。仙之與凡,固人心管鑰之歟。餘暇日考《搜神》一集,慕薩君之油然仁風,摭其遺事,演以《咒棗記》。咒棗雲者,舉法術一事該其餘也。是非徒為仙家闡玉笈,亦將為修心者尊神明矣。若以茲為不根論,簧鼓域中,佞甚也,則吾豈敢!則吾豈敢!
竹溪散人題,時萬曆癸卯季秋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