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列的細陶器類中其胎體顆粒細而均勻、施以熔塊釉、呈白色或淺色、燒結程度差、吸水率高的細陶製品稱精陶。
二、我國陶瓷技術發展概述
在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除了“四大發明”,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陶瓷了。我國的陶瓷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的成就,它在我國的文化和工藝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陶器的起源和演變
陶器是人類最早的手工業製品,陶器的產生與人類從遊獵生活逐步過渡到定居生活並從事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恩格斯曾對陶器的發明作如下敘述:“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黏土塗在編製或木製的容器上而發生的,目的在於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出現也標誌著人類文化開始從舊炻器時代跨入了新炻器時代。
我國陶器起源於何時,隨著新炻器時代文化遺址的不斷發現而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我國最早陶器在北方和南方都有發現。北方中原地區1977年發現的裴李崗遺址中的陶器,根據C14測定年代,距今約8000年;1976年發現的磁山遺址中的陶器,距今約7300年之久。南方的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村遺址中的陶器,根據測定也距今約7000年之久。這些最早出現的陶器大都是泥質和夾砂紅陶、灰陶和夾碳黑陶。河姆渡的夾碳黑陶使用的是含Fe2O3量較低(1.5%~1.8%)的絹雲母質黏土,燒成溫度為800~900℃。
隨著陶器製作的不斷發展,到新炻器時代的晚期,已發展到以彩陶和黑陶為其特色的史前文化。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了紅黑花紋的彩陶片與磨製過的炻器共存。考古學家稱這一時代的文化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據測定,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年代距今約6400年。此後,在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寧夏以及內蒙古等地陸續有同樣的發現。仰韶文化的陶器分布很廣,陶器壁厚薄相當均勻,造型端正。大汶口文化發掘於山東泰安大汶口,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000年,早期以紅陶為主正,色彩大部分為灰紅色,上麵畫有紅色、黑色或紫色花紋。河南仰韶村夾砂紅陶器孔隙度27%,莫氏硬度4,氧化氣氛燒成。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的,還有西北地區的甘肅仰韶文化,魯中南和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以及華中地區的大溪文化,均用手製,彩陶有紅、白、黑、赭數種,至中後期使用了陶車,晚期以灰陶為主。馬家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其年代為公元前4750~3700年,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並有部分泥質灰陶以及少量黑陶,早期仍用手製,器表多施紅色陶衣,到晚期則出現輪製。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以北已從仰韶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長江以南則從馬家浜文化進入到良渚文化。從公元前2000年到進入青銅時代的時期,陶器的製作已有較大發展,並有明顯的時代風貌,其中最突出的為龍山文化的陶器。1928年在山東曆城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了許多黑色的陶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黑陶”,並稱這一時期的文化為“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及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它是繼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的東方古老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在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和江蘇等省,發現了數百處龍山文化遺址。龍山黑陶在燒製技術上有了顯著進步,它廣泛采用了輪製技術,因此,器形渾圓端正,器壁薄而均勻。黑陶中最精製的製品,表麵打磨光滑,烏黑發亮,薄如蛋殼,厚度僅1mm,人稱“蛋殼陶”。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薄胎黑陶,孔隙度15%,莫氏硬度3,通體墨黑,燒成溫度1000℃左右。黑色是用煙熏法滲碳造成的。龍山文化時期,除黑陶外,也有灰陶、紅陶、黃陶和白陶,但數量不多。以上是我國史前時期陶器的演變情況,距今約3500年以前。
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殷商時代,在河南安陽曾發掘出距今約3000年的商代刻紋白陶,後在鄭州和輝縣都有發現。鄭州二裏岡殷代硬陶,顏色土紅帶黃,燒成溫度(1180±20)℃,說明陶器的燒成溫度不斷提高。特別應予提及的是商代除出現白陶外,極少量的釉陶在鄭州早期遺址和安陽晚期遺址中發現,安陽殷代晚期釉陶,其孔隙度0.26%,莫氏硬度6,釉色淺黃,坯色土黃帶紅,燒成氣氛氧化,釉層厚0.01mm,石灰釉。商代陶器從無釉到有釉,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是製陶技術上的重大成就,為從陶過渡到瓷創造了必要條件,這一時期釉陶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我國陶瓷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劉秉誠.我國陶瓷的起源及其發展[J].陶瓷,1978(2)。
周代在釉陶方麵繼承了殷商時代的傳統,出土的釉陶數量很多,器形均為豆式,釉色略呈青色。西周張家坡陶碎片中KNaO含量較高,達4.79%,燒成溫度(1200±30)℃,氣孔體積分數7.22%;山西侯馬東周釉陶的孔隙度為0.14%,燒成溫度(1230±30)℃,胎內結構較細,孔隙較少。從這些碎片的顯微結構來看很接近陶器的結構,但在原料處理和坯泥煉製上還比較原始。周代在陶器應用方麵的一個重要發展是把陶器的應用擴大到建築方麵,磚瓦已開始成為建築中的重要材料,燒製磚瓦也成了陶業中的重點業務。尤其至秦代(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年)用大量磚瓦修建長城和阿房宮,說明建築陶瓷材料已大量使用。1975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墓東側出土的巨型兵馬陶俑,其尺寸類同真人真馬,造型生動,工藝精巧,是罕見的古代巨型雕塑品,說明秦代陶工在陶俑成型和燒造方麵的完美無缺,這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