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唐詩十二(3 / 3)

朋友說:“你要是作一首勸我的詩,我就留下來。”張旭隨即寫了《山中留客》這首詩,詩的大意是:春光明媚,山色變幻,萬物都在呈現著自己的佳妙之處,所以請不要因為天色微陰就要回家。即使是在晴天無雨的天氣裏,走進雲霧深處,水汽也會沾濕你的衣裳。朋友聽後,就和張旭去登山了。

營州歌

〔唐〕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原野叢林,草長得十分茂盛,少數民族與漢族居住在一起,以放牧打獵為生,崇尚習武,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性格粗獷豪放。生活在那裏的各族少年,從小就在放牧打獵騎射風俗的感染下,養成了好酒豪飲的習慣,練就了騎馬射箭的本領。

一天,高適看見幾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顯得十分可愛,在附近的原野上打獵,就寫了一首《營州歌》。這首詩富有邊塞生活情趣,詩的大意是:營州的少年習慣在原野生活,他們時常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獵。喝起酒來千杯也不醉倒,他們十歲時就已經學會了騎馬。詩中的“厭”是習慣的意思。“鍾”指杯子。“千鍾不醉”形容營州少年豪放的性格。“十歲騎馬”形容營州少年的勇猛。

別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開元年間,年輕的高適四處尋求做官的途徑,可惜卻無人賞識,報國無門。這時,他遇到了董大。

董大原名董庭蘭,是著名琴師。高適談起自己的詩作無人賞識,董大說:“我的七弦琴也要劈了做柴了。”高適問:“何出此言?”董大說:“唉,七弦琴已經過時了,現在流行的是胡琴音樂……”高適感歎道:“胡琴雖好,七弦琴卻有更多妙處啊!咱哥倆還真是同病相憐。”二人一陣大笑。

二人又說了許多,到了日暮時分,大雪紛飛。董大說:“雖然天寒地凍,大雁卻仍在飛翔。”高適說:“是啊,我們分別後,要繼續為理想而奮鬥!”“我要寫出最動聽的曲子!”“我一定會建功立業!”高適說完,作了兩首送別詩,董大也彈奏一曲作別。

二人別後,董大隱居山林,專心譜曲,留下傳世佳作。高適後來步步高升,最後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

塞上聽吹笛

〔唐〕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塞上聽吹笛》反映了邊塞士兵生活的一個側麵。冰雪剛剛消融,到了牧馬的時節了。一天傍晚,天空明淨,在月光的照耀下,戍守邊塞的士兵們趕著馬群回來了。夜深了,不知是哪座戍樓的士兵在明月下吹起了悅耳悠揚的羌笛,那是《梅花落》的曲調。邊地一片寧靜,士兵們都被勾起了思鄉之情。

高適也和士兵們在一起,他聽到了《梅花落》的曲調,想到了盛開的梅花,就好像看到了梅花在春風吹拂下飄落關塞山川的樣子。高適自言自語地說:“不知道家鄉的梅花落在哪裏了。”風吹了一夜,高適覺得士兵們思鄉的情思隨風落滿了關山。

高適把這種心情寫成了《塞上聽吹笛》這首詩,士兵們認為這首詩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所以這首詩在軍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