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草創英雄,別讓性格折了腰(2 / 3)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奇緣奇遇。我在喜歡的茶館喝茶時,就遇到了貴人無數,從一開始的一見如故,到後來的業務合作結成深厚的友誼。還有個姐妹喜歡我的文字,說過幾次要給我投資。越是這樣,越不能濫用,比起功名利祿,我還是更喜歡把這樣的賞識和真誠收藏,像收藏藝術品一樣。

③你身上要有能滿足對方的東西

每個人從小就有一套選擇朋友的原則。我們可以觀察幼兒園裏的小朋友,看看小朋友眼裏的朋友是怎樣的。

我們知道,幼兒園裏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朋友。當研究人員問玩具最多的小朋友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時,小朋友指向一個小男孩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隻跟我換。”對這位小朋友而言,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可沒有人喜歡“被搶”。因而,他隻認定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為朋友。

某種意義上講,盡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人脈”實際上隻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

從你的角度來說,假如你身上沒有能幫到別人的東西,你總是充當被資助的一方,總麻煩別人,時間長了,你自己也覺得別扭,交往起來就不自在了。

●你能結交到誰,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

曾在電視上看過一檔節目,是馬雲與周星馳的對話。一個是電商大鱷,一個是喜劇之王,兩個看似如此無關的人卻能聚到一起談笑風生。這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少年的交情或是有多少的共同語言,而是因為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社會像個圓錐。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麵圓的半徑。隻有你的水平越高,你接觸其他領域的人的距離才會越短。

所以,往往隻有優秀的人,才更加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他們處於優秀的社交圈子之中,他們會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避免“不公平的交換”。

●從今天起,停止你的無效社交

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譽為“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的喬·吉拉德常說:“通往成功的電梯總是不管用的,想要成功,就隻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的,35歲那年的他毫無人脈,但現如今,他可以很自然地與各領域頂級人物一起談笑自若。這說明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的寬廣,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盲目“拓展人脈”,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或是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並不大。想要獲得有效社交,你需要積累你的資源,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

也許,類似金錢、地位、名譽的資源很難瞬間獲得。但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一個人隻要努力,並且有耐心與時間做朋友,當積累到一定量後,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刻意練習10000小時成天才”這一原則,相信適用於大部分人。

當你變成更優秀的你,你也將擁有更優質的人脈。

“草根創業”時代,在創業者雲集的背後,卻有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尤其是在當今經濟危機期間。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創業者的心理素質成了創業者成敗的關鍵。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創業過程中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俗話說,“沒那金剛鑽,別攬那瓷器活”,那麼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心理素質呢?

因為是自己的事業,你會麵臨很大的壓力,經營處於低潮怎麼辦,客戶糾紛怎麼處理,員工工作不稱職怎麼辦,工商稅務怎麼對付,現金流中斷怎麼辦,遇見突發事件怎麼辦。這一切都會讓你產生壓力感和挫折感,讓你痛苦,讓你輾轉難眠。同時,創業還麵臨一定的風險,你也有可能失敗,甚至辛辛苦苦籌集的資金都打了水漂,讓你第一次創業遭受沉重打擊。這時候,你必須心理素質過硬,才能不瘋。

這一條其實不用多說。創業不同於普通上班,朝九晚五,時間固定,每個星期還有兩天假日可休息,可娛樂,可對自己進行心理休養。自己創業,意味著沒有休息日,意味著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加班變成一種常態。也有可能你必須什麼活都做,重的,輕的,精通的,不熟悉的,你都要能拿得起。創業的時候,沒有老板的約束,你必須克服你身上的惰性,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要有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創業也許很順利,也許是一條艱難和充滿風險的道路。但不管怎樣,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首先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相信自己能成功。自信是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基石,如果你對自己的選擇一點信心都沒有,不如幹脆放棄。當然,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之上的自信。

在創業道路上,必須摒棄“同行是冤家”的狹隘觀念,要相信“人抬人,人上人”,學會合作與交往。通過語言、文字等多種形式與周圍的人們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可以提升辦事效率,增加成功的機會。在創業過程中,需要與客戶和顧客打交道,與公眾媒體打交道,與外界銷售商打交道,與企業內部員工打交道,這種交往和溝通,可以排除障礙,化解矛盾,降低工作難度,增加信任度,有助於事業的發展。

“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麵對變化多端的市場,創業者能否因客觀變化而“動”,靈活適應變化,乃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而,創業者必須以極強的信息意識和對市場走向的敏銳洞察力,瞅準行情,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靈活地進行調整。在外部環境和創業條件變化時,能以變應變。善於進行自我調節還應處理各種壓力。能以積極態度看待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冷靜分析,控製壓力,找出原因,緩解壓力,甚至消除壓力。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勇敢麵對壓力,力爭將不利變有利,將被動變主動,將壓力變動力。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還應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在創業之初,就應做好失敗的準備。要善於總結和吸取失敗的教訓,承認暫時的失敗現實,做出適當的調整和“退卻”,為將來的“進攻”積蓄力量。準備失敗,認識失敗,承認失敗,利用失敗,在困難和挫折中前進,才能步步為營,轉敗為勝。在創業中,麵對取得的成績和階段性的成功,要善於總結,看到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找出保持成功勢頭和繼續不斷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避免驕傲自滿,方能做到“善勝者不敗”。

敢於克服盲目衝動和私利欲望的心理品質在創業過程中非常重要。創業者要善於克製,防止衝動。克製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它可使人積極有效地控製並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活動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不會因一時衝動而引發缺乏理智的行為,觸犯法規甚至是刑律。

成功的創業者,往往在思維模式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點!

由總部設在舊金山的創業組織“投資者和創業者”(Funders and Founders)製作出來一張信息圖,主要用以展現那些傳奇企業家是如何白手起家並連續創業的。

Funders and Founders還分析了世界上2013年的1426位億萬富翁。這家公司由此得出結論,其中有960個白手起家型的企業家,其中830位曾從事過多種經營。

這裏有5位億萬富豪,他們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幹什麼的呢?

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的第一份工作是賣聖誕樹;NBA達拉斯小牛隊的老板馬克·庫班是從賣垃圾袋起家的;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的CEO謝爾頓·阿德森的第一份工作是賣報紙;高朋團購的聯合創始人埃裏克·萊夫科夫斯基的第一份工作是賣地毯;還有一手創立特斯拉汽車和貝寶的艾倫·馬斯克,他的第一份工作則是編寫電子遊戲。

雖然他們出身寒微,但是這些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卻有著改變時代方向的能力,這主要來自於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

●一切的不幸福不成功都是因為你的思考方式不成功

人和人之間能力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區別就在於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發生,你去問成功者和失敗者,他們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就比如同樣是經濟形勢不好,成功的人說:挺好的呀,大浪淘沙後,剩下來的都是真正喜歡這一行的;而失敗的人則說:天呢,這可怎麼活呀,趕緊撤吧。

思維方式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不同,未來的可能性就不同。

●五條創業家獨到的金牌思維模式

顯然,創業家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的員工有很大的區別,但是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呢?下麵我們將列出五條創業家獨到的金牌思維模式。

①夢想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總是在想象未來和各種可能性。他們的思維會很宏大,心態會很樂觀,他們總是在不停地開拓你的思維的疆域。他們的存在,會為團隊帶來積極的能量和開闊的視野。

②將挑戰看成機遇

對於創業家來說,前進道路上每一個挫折和挑戰都是他們自我提升的一次機遇。創業家們會被挑戰激勵,而不會被擊敗。那些登上成功巔峰的企業領導者正是這些不怕失敗的勇者。

③辯論思維模式

辯論的思維模式會質疑你的假設,指出你的計劃的缺陷。他們看問題看得很遠,而且讓所有人腳踏實地,做好準備。他們質疑的力度會讓下屬不得不仔細考慮自己的論點。

④顛覆思維模式

顛覆的思維模式總是不停地挑戰現狀,讓其他人走出他們自己的思維慣性和孤立的思維習慣。他們能為團隊帶來清新的觀點。我見過很多顛覆式的創業者,他們總是充滿好奇,思維不按常理出牌,能第一時間發現市場上的機會和潛在的競爭者。

⑤驅動思維模式

驅動模式的思考者是天生的領導,他們能在其他人灰心喪氣的時候為團隊帶來巨大的動能,能讓所有的工作以迅疾的速度推進。他們在實現計劃的過程中會顯得無情而專注,讓整個團隊集中精力。

⑥實幹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資源豐富,執行力超強。不管是什麼情況,實幹模式的人會將袖子卷起,找到解決的辦法。他們是那些構思出宏大戰略的人的最好夥伴,因為他們總是能將戰略變成現實。

●思維模式是可以訓練的

就像健身可以鍛煉肌肉一樣,思維可以通過練習變得更有邏輯更加清晰,情緒可以通過練習得到很好的控製,人人都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強大起來。

比如你要想練就樂觀的思維模式,你隻需要每天和自己進行正麵對話,遇到麻煩和苦惱的時候,放棄脫口而出的“好麻煩”,換成“哇,又是個鍛煉解決力的好機會,接下來我該怎麼辦呢?”若你想練就辯證的思維模式,無論任何事情,你都要強迫自己想三下:第一下,想想有什麼益處。第二下,想想有什麼壞處。第三下,權衡一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思維方式是開發自己潛能的關鍵,隻要堅持,就一定有效果。通過這些細致入微持之以恒的訓練,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

一個人的條件、精力和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很多項目都要找合夥人一起完成,實現資源整合,利益共享。

雖然每個創業者尋找夥伴,其關注的側麵都不同,但是,下麵這些已經用事實證明非常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值得意欲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們細細思量。

●在熟人圈子裏尋找

合作夥伴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尊敬。因此,初期的創業夥伴最好在熟人圈子裏尋找。比如Google的創始人是同學關係,facebook亦是如此。郭廣昌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也被問到,當初是如何選擇創業夥伴的,他回答說,當初哪裏輪得到我們去選擇,誰能拿得出來錢,還願意給你,那就是你的創業夥伴。一開始的這些人都是誰呢?無非就是親戚、朋友。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有時候你根本沒權利選擇你的合作夥伴。陌生人之間很難建立信任體係。

不過,當有得選的時候,創業者需要記住,你的創業夥伴最好不要是那種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可以跟你徹夜長談的朋友,非常鐵的哥們,他們的確是難得的好友沒錯,但是一個創業夥伴必須具備這樣的特征:他和你有共同的目標,足夠的能力,能夠與你形成互補,並且專注於目標的實現。至於那個與你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把他留做你的精神支柱吧。

●關係再造,重新定位

雖然熟人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是大家合夥的一個重要前提。但古人雲“時位之移人也”。在真正合作以後,無論過去是什麼關係,新的條件下,這些關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經濟場上的人格是最真實的人格。過去是朋友、同學、同事上下級或者是親戚關係,偶爾的一次經濟關係的發生,是非常容易麵對與處理的。但是,在合作以後,這個關係就完全不同了。因為經營是連續的,而且更多體現在細節上。所以,利益層麵的問題、性格和思路方麵的問題都會隨著合作幾方身份及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有意識地進行“關係再造”和“重新定位”。所謂關係再造和重新定位,就是合作幾方要打破過去的關係定勢,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零散上升到係統,從隨意上升到認真,從個人上升到公司。從股權到經營權都要盡可能明確,要建立適合彼此的公司治理結構。

●先小人,後君子

有一句話叫“先小人後君子”。這個道理對於合夥製企業來說,誡心奉為圭臬。道理很簡單,但是實踐起來往往卻委實不易。事實上,我們發現,凡是最後分道揚鑣的合夥製企業,更多的是“事前是君子,事後是小人”——大家一開始都會抱著一種單純的自信、互信與自尊,礙於情麵,都不好意思把很多原則性問題,特別是有關合作後的分工、定位、財務與遊戲規則白紙黑字細化清楚。結果,合作過程中出了問題,彼此計較和埋怨,結果不歡而散。所以,熟人合作,一定要嚴格恪守“先君子,後小人”的原則,即:事前把遊戲規則弄明白搞清楚,該立的字據該簽的合同一定要白紙黑字落實下來,該公證的時候去公證;合作過程中出現問題,則彼此謙讓體諒,做君子。

●心態決定胸懷,胸懷決定包容,包容決定成敗

人都是有弱點的。合夥製企業的合作過程,如同戀愛和結婚。在正式合作之前,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對方的優點、長處,而在正式合作以後,卻往往更多的是盯住對方的弱點與短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小富在智,大富在德。如果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知的,埋怨別人之前首先反思的是自己,那麼我們就可以有更寬廣的胸懷。胸懷決定包容。胸懷是遊泳池還是湖泊還是海洋,決定包容的容量。而包容的程度與耐力往往決定合夥製企業的成敗。

●中立而透明的財務事關全局

對於合夥企業來說,財務是否中立與透明,關乎合作的全局。財務是企業經營的核心環節之一,企業經營的過程與結果最終都體現在賬麵上。所以,中立的有公信力的財務,對於合作幾方來說,尤其重要。即使合作方中有一方是財務專業的,也一定要脫離出來。中立而透明的財務,是合夥製企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製之一。

●盡可能舉賢避親

誰都有個沾親帶故的,更何況我們是個人情社會。所以,很多合夥製企業的合夥人,都會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把自己的親戚、朋友安排到合夥企業裏來工作。這種做法,往往就是合作不穩定的隱患。特別是處於合夥創業初期階段的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合夥製企業在創業初期,管理還非常不規範,如果再加上親戚關係,往往會亂上添亂,摩擦與矛盾就更容易出現。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做到舉賢避親。

●一定要分清做事業還是做生意

做生意與做事業是兩個概念。做生意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圍繞一個“錢”字,而且著眼於眼前,注重單純的業務“增長”,忽視“發展”的係統性與投入的前瞻性,在順境中達觀,而在逆境中往往動力不足;而做事業則不同,其目標、動力及對整個公司的運作策略都是不同的。比如說,當公司有了一定發展,積累一定資金後,是立即分紅還是滾動投資繼續發展?做生意與做事業的觀點就極有可能是對立的。

當然,很多抱有做事業信念的人,也往往需要經曆一個先做“生意”的階段。而那些一開始隻是抱著做生意信念的人,在經曆一個階段後,也完全可能上升到做事業的層麵。關鍵是我們在選擇合作夥伴及合作以後,一定要把做生意還是做事業分清楚,因為這個問題關乎合夥人的三觀,關乎合夥製企業的戰略取向。這個問題不解決,就非常容易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