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如潮。

不僅朝臣上書,就連京城老士紳、退休官員、太學師生,甚至地方官員和士人都紛紛上奏,勸諫朝廷停止對士紳和寺廟的嚴苛迫害。

他們言辭犀利,並描繪出一個悲慘的畫麵,預言朝廷不就此罷手,大宋將會因此走向不歸深淵。

趙煦看過,便將奏疏扔在一旁,置之不理。

明顯是士人在搗鬼,想鼓動天下讀書人掀起軒然大波,把朝廷推向風口浪尖,以此來迫使朝廷讓步。

你們在想屁吃!

朕不會被你們左右。

出現這種情況,還是整頓寺廟引起的餘波。

那些被查出問題多的寺廟,表示願意接受懲罰,按人均五畝的數額留下僧田,自願把多餘的耕地歸還朝廷。

吳居厚又陸續查出隱藏在暗處的耕地掛靠者。

盡管吳居厚用天子劍斬殺了幾個富商,然而就有心存僥幸者鋌而走險。

這些人大多是被貪婪驅使的士紳,他們固執地反對吳居厚提出的四個條件。

吳居厚豈能慣著他們,直接抓進牢。

這些人自恃有功名在身,傲慢地拒絕受審,結果趙煦一紙詔令,不僅被集體剝奪功名,還將他們的罪行在報紙上曝光。

這事頓時引起讀書人的恐慌。

大宋與士大夫共治知天下,皇帝對士紳下狠手,以後讀書人的日子便不好過了。

這事得阻止。

不然循序發展,讀書人的特權就弱了。

倘若哪天皇帝失去耐心與寬容,朝廷重臣都有可能遭到比這更嚴格的懲罰。

於是讀書人四處奔走,呼籲朝廷收回成命,恢複那些被剝奪功名的士人的名譽。

這是關乎讀書人未來命運的事,必須全力以赴。

趙煦無暇理睬這些雜音,他忙著處置鬼樊樓事宜。

首先處置人販子。

大宋對拐賣人口判得極重。

用暴力綁架的拐賣者,主犯絞刑,從犯流放三千裏。

通過欺騙、引誘等手段進行拐賣的,判刑時各減一等。

但若拐賣對象是十歲以下孩子,不分情節輕重,一律處以絞刑。

趙煦下旨,本次涉案的人販子,統統罪加一等。

鬼尤其鬼樊樓內的人販子,不論其是否直接參與,均被認定為主犯。

幾乎參與了的人販子,有八成是死刑。

刑部提出異議,趙煦馬上懟過去。

“即便是死刑,也無法徹底洗清他們的罪孽。”

“他們給多少家庭帶來無盡的傷痛,即便是死一萬次,也無法撫平那些受害家庭的傷痕。”

“刑部替這群人渣、敗類、禽獸、畜生抱不平,良心可安?”

“人販子都該死!”

刑部官員頓時啞言,刑部尚書立刻批複斬立決。

皇帝對拐賣人口零容忍,刑部卻反對,無疑是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麵。

這官當膩了?

接下來處決罪重者。

韓泰等賊首不用說,他們的惡行早已決定了最終的結局,那就是淩遲。

至於那些同樣犯重罪的部曲,都判斬立決,不留半點同情。

這些惡魔,活著褻瀆空氣,死了玷汙土地,坐牢還得朝廷負擔糧食。

死,罪有應得,也是最合適的結局。

對於那些罪行稍輕者,全部流放到熙河路,在官兵的羈押下種棉花。

用終生苦役來贖清他們的罪孽。

從鬼樊樓內救出的無辜百姓,朝廷全部給予他們錢糧補償,並護送他們安全返回原籍,責令族人不得歧視。

這一係列的舉措,讓趙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更加崇高,贏得了無數人的敬仰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