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六都謠(2 / 2)

其實,柳生少年四君子之一,成團板江村的韋三金家,雖然不比水靈村的熊家大院,但在富庶的二都,也算得上家財萬貫的大門大戶。

“三都”自古有北上南下的官道從此經過,是南來北往的人們歇腳聚集之地。人氣旺盛必有生意可做,附近的人們便紛紛相機做起客棧、飲食、特產、百貨等營生來,賺外來人的錢,年複一年日積月累,不少人便因此發了大財,蓋起了大宅院。

三都的富裕人家多,“三都大財主”也便喊順了口。

三都最夠氣派的大財主要數邊山屯的韋昇端。清鹹豐年間,韋昇端著手建造自己的莊園。整座莊園總共74間房屋,棟與棟之間,排列對稱,多有講究。各棟都有客廳、臥室、廂房與天井,有走廊相通,屋頂都有壓牆,牆邊上均畫有各種鳥獸等圖案,勾簷鬥壁,雕梁畫棟,門窗均雕刻精美雅致的圖案,古色古香。據說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是當年大財主從湖南請到頂級的工匠一件件細致打磨而成。莊園的正中修建了一座大莊門,叫做村門。上刻“南合北合”四個大字,石匾左側另有一塊題刻著門樓建造者姓名及建造時間的銘碑。

有一年,韋昇端給母親做壽酒,當時的八桂全省提督學政親自送來一塊匾額,題為“潯水懷清”。題中的“潯水”就是龍城,“懷清”是秦朝時期的一個寡婦。那個秦朝寡婦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相傳她不僅賢惠,而且非常善於經營,一生賺錢無數,並為秦王朝的建立出過很大的力,支助過不少的銀子,在她死後,秦始皇帝曾經專門為她樹碑立傳建亭紀念。題匾將韋母比作“懷清”,何其榮耀,可謂名貫古今了。

百朋一帶為四都。四都土地貧瘠少田缺水,相對閉塞,生活一般還算過得去,但也隻能平平過而已。後來地方軍閥的部隊曾駐紮在此招兵買馬,從軍吃糧的人就多了起來,好事的人又據此編排出“四都丘八旅”的段子來。“兵”字上下分解為二,當然是“丘八”了,明顯有嘲弄諷刺的意味。這樣的調侃自然也過不得古,一時之風而已。

洛滿、流山一帶稱為“五都”,地處龍城西麵連綿不斷的山㟖裏。但五都的鄉鎮圩場規模比較大,不僅是附近鄉村農特產品的集散地,就連龍城、宜山等地的商販都要來趕洛滿圩。街道也修得十分整齊,房子也比較氣派,生活在這裏的人也就昂切點,兜裏有錢嘛,腰杆子就硬得起來,說話就愛仰個脖子,不把外地人放在眼裏,愛搭理不搭理的,龍城話講來就是臭狗屎了。這樣的評價倒也貼切。五都的人極有個性,柳生少年四君子中的石寶、韋成甫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從鄉下去到龍城的模範小學讀書,城裏的富家子弟譏笑他們是鄉巴佬,韋成甫就會攥起拳頭豪不客氣地砸向對方,嚇得那幫養尊處優的小白臉兒一個個頓時變了縮頭的烏龜,至於後來在省立四中學搞得轟轟烈烈的板鞋風波,那更是空前絕後的吐氣揚眉了。

六都包括洛埠、穿山、裏雍等廣大山區地帶,屬九萬大山的餘脈,這些地方由於地理條件的限製,旱地多水田少,尤其是穿山一帶,因為水源缺乏,土地貧瘠,不宜種植水稻,當然就沒有米了。沒有米的日子可不好過,挨餓是平常稀鬆的事。“光頭嚕,騎馬下六都。六都沒有米,餓死光頭嚕。”光頭小子嘢,去哪混都可以,千萬別去沒米的窮六都呢,騎騾跨馬看著光鮮威風,可是沒有卵用的,要是不信你試試,去就餓死你個小混仔!

民謠雖是調侃理光頭的娃娃仔,但六都的貧瘠苦寒可見一斑。

不過,民謠裏哼唱的,似乎依舊是秋毫無犯的人間太平年,富庶也好,貧瘠也罷,苦樂的年華終歸謹守著一份天賜的安寧,也算滿足了。隻要每天有太平的日子過著,任它星移鬥轉,日月輪回,流年滄桑,總有安享不盡的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