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計 暗渡陳倉(2 / 3)

討伐大軍的行程是很艱難的,當大軍行到鄯州(今青海樂都)時,侯君集向李靖進獻謀略:“大軍已到達這兒,吐穀渾的軍隊尚沒有走入防地,應率領精銳輕騎,快速前進,乘吐穀渾對我還沒有防備時,突然進擊,必然取得重大勝利。否則,等他們逃至遠方,有高山峻嶺阻隔,討伐他們可就困難了。”

李靖采納侯君集策謀,選拔一部分精銳騎兵,快速前進。當李道宗率領的軍隊追趕至庫山(今青海天峻南)時,與吐穀渾軍隊相遇,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打敗了吐穀渾軍隊。

吐穀渾可汗伏允,為避免唐軍追擊,保存自己的實力,燒掉荒原上所有野草,率領軍隊進入大沙漠,使追擊的唐軍處在馬無草、人無水的困難境地,不能繼續前進。因此伏允認為這是萬無一失的良策,今後可以高枕無憂了。

唐軍將領麵對如此嚴重形勢,都非常擔憂,認為馬已無草可食,人已疲憊不堪,不能夠再深入大沙漠。

但侯君集認為不然,他向李靖獻計說:“現在吐穀渾一戰失敗之後,如鼠逃鳥散,哨所已斷,君臣分離,父子失散,攻取他們易如拾草芥,如果不乘此有利時機,以後必然後悔莫及。”

在討伐吐穀渾戰爭能否成功的關鍵時刻,充分體現出侯君集既有勇又有謀。所謂有勇,他敢於深入既無草又無水、又是諸將所畏懼的大沙漠險地。所謂有謀,他逆伏允之計而行之,在吐穀渾心理上、軍事上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出其不意追擊之。

統帥李靖采納侯君集謀略,將大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李靖、薛萬均、李大亮率領,從北路進軍。另一路由侯君集、李道宗率領,從南路進軍,兩路大軍形成圍殲合擊的形勢。

貞觀九年(635)閏四月,李靖部將薛孤幾首戰告捷,在饅頭山(今青海共和縣西南)激戰中,大敗吐穀渾軍隊,殺死吐穀渾一個親王,並捕獲大量牲畜。這在當時唐軍食物異常缺乏的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補充。

緊接著李靖又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南)等地打敗吐穀渾,取得節節勝利。

從南路進軍的侯君集、李道宗,在萬裏無人煙的大沙漠中行軍二千多裏,當地氣候極為惡劣。在盛夏季節,猶如深秋,降有厚厚的白霜。當軍隊行進到破邏真穀時,天氣更寒冷,在那裏甚至沒有一滴水,人隻好啃冰解渴,馬隻得吃雪為飲。

地理條件雖然極為惡劣,但唐軍的追擊一刻也沒有停止,一直追到五月,在烏海(喀拉湖)追上伏允可汗的軍隊,兩軍相遇,展開一場激戰。唐軍雖然人困馬乏,但仍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大敗吐穀渾軍隊,並俘虜一名吐穀渾親王。接著唐軍又接二連三地打了幾個勝仗。

吐穀渾可汗伏允兵敗後逃至突倫川(今地不詳),唐軍又奮力直追。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行軍,最艱苦的是無水,將士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得刺馬血解渴。唐軍追至突倫川兩軍混戰,唐軍大破伏允可汗牙帳,伏允在混戰中逃脫,他的妻子被俘虜。唐軍乘勢殺傷吐穀渾軍幾千人,並繳獲牲畜二十多萬頭。

逃脫的伏允可汗帶領千餘騎殘兵敗將在大沙漠中流竄,他的部下看大勢已去,東奔西逃,紛紛離他而去。伏允的命運已到末日,他的身邊士兵拔刀結果了他的性命。

伏允可汗死去以後,吐穀渾人擁立慕容順為可汗,歸降了唐朝。侯君集的進軍謀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這個戰例中,侯君集就是運用“攻其不備”之計,在伏允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對敵進行追擊,從而最終消滅之。

貞觀十三年(639),侯君集進攻高昌,也采取“出其不意,攻其備”的軍事謀略,取得重大勝利。

高昌,地處現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是唐代通往天山南北的要道,也是西域商品交易的樞紐。高昌王麹文泰本人是漢人,因此高昌的政治、刑法、文化、風俗都帶有濃厚的漢族色彩。具有獨立政權的高昌最初與大唐的關係還算作友好,貞觀四年(630),麹文泰到長安,唐太宗對他賞賜優厚,並賜其妻宇文氏姓李。以後,因高昌與西突厥乙毗咄陸結盟,阻擋了唐通往西域的貿易活動,並侵犯大唐的其他權益,高昌與大唐的關係惡化。唐太宗為打通通往西域的商路,粉碎高昌的割據政權,決定采取軍事措施,征討高昌。

貞觀十三年(639)底,唐太宗不顧一些大臣反對征討高昌的勸阻,毅然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征伐高昌。

高昌王麹文泰對唐朝起兵征伐高昌的行為,給以極大的輕蔑,置之一笑而已,他對部下說:“唐朝離我們有七千裏地,其中又有二千裏一望無際的沙漠,沙漠地區既無水,又無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唐朝怎麼能派大軍征討我們!從前我到長安入朝時,看見秦、隴北邊一帶地方,城鎮蕭條,人煙稀少,已不能和隋朝相比。唐朝征伐我們,如果發兵太多,糧食供給一定跟不上,如果發兵不到三萬,我們的力量完全能夠抵抗。我們的策略是以逸待勞,坐等其陷入困境。如果他們真能進軍到高昌城下,不到二十天,就會糧斷食無,潰退而逃,然後派兵追擊並俘虜他們。因此,對唐朝的出兵,沒什麼值得憂慮的!”

高昌王麹文泰憑借地理位置的僻遠和大沙漠的阻隔,暗中打了一個如意算盤,按照常規,他的這個如意算盤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侯君集正是利用高昌王麹文泰的常規作戰心理,決定采取“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在路途遙遠的進軍中,在大沙漠極為惡劣的條件下,侯君集率軍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以飛快的速度,像天兵一樣突然兵臨磧口。

這一爆炸性的消息,讓以逸待勞、坐等勝利的麹文泰不知如何是好。在急劇恐懼和緊張的精神狀態下,麹文泰突然大病發作,很快死去。他的兒子麹智盛繼承王位。

侯君集率領的大軍以雄赳赳的氣勢繼續向西挺進,抵達田城(今新疆吐魯番東)時,侯君集勸守城的高昌軍隊投降。但守軍不識時務,拒絕投降。第二天拂曉,唐軍發動猛烈進攻,中午便攻拔了田城。夜裏,唐軍繼續向高昌城進軍,高昌軍雖然在途中迎戰阻截,但沒有能擋住唐軍的勇猛勢頭,唐軍的主力很快就到達高昌城下。

新繼王位的麹智盛,在父喪軍危的嚴峻形勢下,自知難以抵抗唐軍,隻得致書向侯君集求饒。侯君集的答複很簡單,“如能悔過,當束手待擒!”麹智盛又不甘心投降,想固守城池,僥幸圖存。

麹智盛拒絕投降後,侯君集便下令填平護城壕溝,開始攻城。攻城的特殊武器飛石像雨點似的落在城裏,城裏的人都躲在屋裏不敢露頭。攻城最有威力的武器是推撞車,以其強大的衝力撞擊城牆,轟的一聲,城牆倒塌數丈。還有名叫巢車的指揮車,高十丈,可以俯視城中,指示攻擊目標。這些武器都在攻城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最初,麹文泰曾和西突厥有過約定,在唐軍到來時,互為表裏,內夾外攻。可是當西突厥可汗得知唐軍已進攻高昌城,就害怕得西走千餘裏,逃之夭夭了。麹智盛見西突厥的援軍已無望,唐軍又攻城很急。麹智盛走投無路,無計可施,隻好開城投降。

侯君集占領高昌城以後,又派出軍隊取其他一些地方,共占領二十二城,獲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人。占地東西八百裏,南北五百裏。

侯君集從貞觀十三年(639)十二月出兵,到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取得如此重大勝利,說明侯君集運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軍事謀略,的確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侯君集所指揮或策劃的幾個戰例中,無論是攻打敵人,還是追擊敵人,他都利用了敵人的常規心理定勢,即“大唐不可能領兵如此之多來攻打”這一心理,采取快速行軍的方式,從而給敵人造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效果。從此也可反映出侯君集己將“攻其不備”這一謀略運用自如了。

《孫子兵法·虛實》說:用兵的規律像流水。水流的規律,是避高而趨下,用兵的規律是避實而擊虛。“實”與“虛”是戰爭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每支軍隊都有“實”與“虛”二麵,精銳部隊可謂是“實”,其餘的則為“虛”;有充分準備是“實”,準備不周或無所準備則是“虛”。避實擊虛的主旨是強調在戰鬥中要避開敵人的主力、精銳,而打擊其薄弱環節,這樣就容易找到突破口,從而各個擊破,打敗敵人。這是符合戰爭的一般規律的。

《司馬法·用眾》中說:“一般作戰,先擺好陣勢,不忙於作戰,看敵人怎樣行動,再采取相應行動。如果發現敵人已準備好圈套,等待我去中他的計,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就暫時不發起進攻,而等待觀察敵人主力的行動。如果敵人進攻,就集中兵力抓住敵人的破綻去打擊它。”

在軍事史上,“避實擊虛”的戰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南朝時,控製北魏朝政的爾朱兆被所屬將領高歡擊敗,爾朱兆率領一部人馬逃往秀容(今山西朔縣)。高歡立元土?為魏孝武帝,自己做了丞相,並親自率大軍進駐晉陽,準備征討爾朱兆。爾朱兆逃到秀容,立即著手整頓軍馬,分兵抄掠,聚草屯糧,籌劃把守關隘,準備抵禦高歡的進攻。一日,突然探馬來報:“高歡率領大軍離開晉陽,正在向我開進,不日就可到達。”爾朱兆本來就是驚弓之鳥,一聽高歡真來進攻了,更加恐慌,連忙下令所屬各部在兩天內作好迎敵準備。可是過了數日,竟毫無動靜,派人打聽,高歡已經收兵回營。爾朱兆虛驚了一場。如此反複四次,爾朱兆認為:高歡這是為了集中精力對付關中及朝廷內部的反對派,而故意虛張聲勢來以攻代守。於是,他也消除了憂慮,放鬆了戒備。

高歡得知爾朱兆已放鬆戒備,便暗中集結軍隊,籌備軍用物資、器械,利用新春歲首士兵放假休息的機會發動進攻。533年正月初一,爾朱兆和部將們正在妻妾們的陪伴下飲酒作樂,突然殺聲四起,不知由來,一個個驚慌失措,高歡軍乘勢追殺,爾朱兆軍潰敗,他本人也在赤洪嶺自盡。高歡用“虛虛實實”的方法,使敵人放鬆戒備,然後乘虛而入,大敗敵軍,這種“避實擊虛”的戰爭指導原則,可供軍事指揮員們借鑒。

唐朝時候,唐憲宗派唐鄧節度使李訫征討淮西的割據勢力吳元濟。李訫先命馬少良帶領二千多名騎兵去探敵軍虛實,正好碰上敵將丁士良,雙方決鬥,最後活捉了丁士良。丁士良是吳元濟部下很有名的猛將,常常率兵侵擾,是唐、鄧東部邊境的大患。唐兵都對他恨之入骨,要求將他剖腹挖心,李訫也同意這樣做。但丁士良對此毫無懼色,李訫非常佩服丁將軍的氣節,便親自給他鬆綁,丁士良被感動了,決心以死報答李訫的寬宏大量。李訫委任他為捉生將,丁士良對李訫報告說:“吳秀琳據守的文城,是吳元濟部隊的左臂。官兵不敢逼近那裏,是因為吳秀琳有一個名叫陳光洽的得力助手。陳光洽雖勇猛無比,但很輕率,還愛好親自作戰。請答應我把他擒住,這樣吳秀琳就會主動投降。”待鐵文和陳光洽被活捉之後,吳秀琳果真投降了唐軍。李訫請陳光洽談怎樣對付吳元濟,陳光洽說:“你要除掉吳元濟,必須先把李弄過來。”李是吳元濟部下的一員戰將,智勇雙全,駐紮在興橋,每次交戰中都不把唐軍放在眼裏。李正好帶將士在收割麥子,李訫便派部將史用誠帶三百名精壯士兵埋伏在田邊樹林裏,乘機活捉了李。李訫的部下都要求殺掉李,李訫卻象招待客人一樣款待李。經常與他談心。部將們很是氣憤,李訫擔心說服不了他們,就用囚車把他押送京城。同時,李訫密奏朝廷說:“如果斬了李,攻打吳元濟就不能成功。”皇帝便命人把李交還李訫。李訫非常高興,委任他擔任馬使,並允許讓他佩帶兵器出入軍帳,還同李訫共同策劃了進攻蔡州的計劃。李訫讓李率三千名壯士組成的敢死隊,作為先鋒,李忠義做副手,李訫同監軍一起三千人為中軍,讓李進誠帶三千人為後衛,並發命令:“隻管向東挺進。”行軍六十裏,到張柴村已是天黑時分,殲滅了這裏的全部守敵。然後讓部隊休整,讓士兵吃幹糧,整好馬籠頭,這時又下起了大雪,寒風撕裂了冰凍的戰旗,凍死的人馬隨處可見,人們都認為必死無疑了。將士們問李訫該怎麼辦?李說:“去蔡州直取吳元濟的首級。”將士們都大驚失色,哭泣著說:“咱們肯定中了李的奸計。”但又害怕李訫,不敢不聽從軍令。半夜時雪下得更大了,李訫選出一支輕裝部隊堵住朗山敵軍的增援道路,又切斷了洄曲和另外幾個地方的橋梁,行進了七十裏,終於抵達蔡州。城邊有個養鵝鴨的池塘。李訫派人去趕打鵝鴨,鵝鴨亂叫掩護了部隊的行動。自從當初吳少誠反叛朝廷以來,三十多年沒有官兵來過蔡州。因此,城裏守軍毫無戒備。李等率先登上城牆,其他將士尾隨登上城來。他們殺掉守城門的敵兵,隻剩下打更的人,開啟城門放進大批部隊。雞叫時雪停了下來,活捉了吳元濟,用囚車把他押到京城,於是平定了淮西地區。

在這個史稱“李訫雪夜入蔡州”的著名戰例中,李訫利用大雪天氣,敵軍沒有嚴加防備的心理,暗中派出精兵奇襲,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良好效果。

在三國三霸之一的曹操組織的“烏桓之戰”中,也曾運用過此策略。

公元207年夏,曹操領兵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今冀東、遼寧一帶)。正值雨澇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曹操采納田疇“以迂為直”的建議,於是回師,詐稱等秋冬進軍,烏桓守軍因此戒備鬆馳。曹操率軍走偏僻小道,在崇山峻嶺中步行百裏。八月,進至距柳城(今遼寧朝陽附近)約200裏處。烏桓單於蹋頓倉惶調集幾萬人迎擊。曹操乘敵戒備鬆馳,倉猝應戰,陣列不整,發起猛攻,烏桓軍大亂,全軍崩潰。曹操乘機攻占柳城。

在這裏,曹操借口大雨天氣,道路不利於行軍,詐稱回師不攻。此時利用對方放鬆戒備的機會,給以突然襲擊,達到“攻擊不備”的效果。從這裏可以看出曹操作為一個著名的軍事家所具備的指揮藝術。

不僅中國有許多運用“暗渡陳倉”的例子,就是外軍也有運用這一謀略的成功戰例。

法國為反擊第二次反法聯盟組成後重占意大利北部的奧軍,在1800年5月,拿破侖·波拿巴領兵4萬餘人從北麓翻越阿爾卑斯山,成功地通過天險大小聖伯納德山口,進入意大利北部,5月下旬突然出現在奧軍後方,切斷了奧軍與本土聯係的主要陸上通道。正在圍攻熱那亞的奧軍主力急忙回師抗擊。6月13日,兩軍在馬倫戈村相遇。14日奧軍約3萬人進攻法軍,當時法軍僅有2. 2萬人。奧軍發起猛攻,並用大隊騎兵迂回法軍右翼,法軍失敗,被迫撤退。拿破侖沉著冷靜,指揮部隊退而不亂,堅持戰鬥,在援軍5000餘人到達後,立刻組織反擊,轉敗為勝,粉碎了奧軍的進攻。

此戰,拿破侖率領法軍穿越無人防守的天險,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奧軍背後,達到攻其無備的目的。兩軍會戰,法軍在優勢敵人攻擊下,出現暫時失利的情況,主動後退避免硬拚,當援軍到達後,適時組織反擊,轉敗為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時,也是采取了“暗渡陳倉”之計,避開馬其諾防線,避實擊虛,一舉成功。

希特勒要征服法國蓄謀已久。1940年4月他征服北歐之後就將矛頭指向西歐。

法國是一個以防為主的軍事強國。它曾在戰前用10年左右時間,耗資十幾億美元,從萊茵河畔至盧森堡邊境長達700裏的戰線上,修築了當時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該防線工事堅固,重兵防守。當時法國在該線上布兵96個師,足見兵力充實。

1940年春,希特勒修改了進攻法軍的“史裏芬計劃”,將德軍主力放在左翼,避開“馬其諾防線”,出其不意地對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進行突然襲擊,切斷英法聯軍的退路,直撲加萊海峽。

阿登山區森林茂密,河道縱橫,道路崎嶇。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活動,是一道天然軍事屏障。易守難攻。法軍最高統帥部根本沒想到德軍裝甲部隊會在此處突襲,幾乎沒有任何戒備。

德國軍隊最高統帥部正確選擇了阿登山區作為突襲的通道。為了迷惑法軍,德軍“明修棧道”,采取了一係列偽裝措施,使法軍發生錯覺,如放風說要認真地實施“史裏芬計劃”,進攻法國。又在1940年1月,故意派遣第七空降師少校攜帶假作戰計劃乘飛機到德國空軍司令部,中途又假借氣候惡劣,在比利時領空迫降,比利時警方一搜捕,正好繳獲了“作戰計劃”,比利時把這個計劃抄送法國。法國也因此受迷惑。

德國人在完成上述準備後,在1940年5月10日4時30分進行突然襲擊。德國空軍對荷蘭、比利時、法國的72個機場猛烈轟炸,奪取製空權,一個小時之後,地麵部隊開始在空軍掩護下進攻。

地麵部隊越過阿登山區,占領色當,一路南下直逼法國首都巴黎。

法國原以為有“馬其諾防線”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甚至德軍已從阿登山區長驅直入時,法軍最高統帥部還讓士兵守在“馬其諾防線”工事中,一槍不發。到了德軍包抄巴黎時,還按兵不動。最後德軍背襲“馬其諾防線”。這條固若金湯的防線,也就毫無用武之地了。同年6月13日,法國投降。

德國利用法國依賴“馬其諾防線”的心理,戰前製造了一係列假象,讓外界形成德軍進攻“馬其諾防線”的假象。其實德軍卻正是運用了“暗渡陳倉”的謀略,並非進攻“馬其諾防線”,相反卻是選擇了法國認為不可能的地區作為突破點,這樣達到作戰預期目的,使“馬其諾防線”毫無用武之地了。

二戰過程中,最著名的運用“暗渡陳倉”的戰例可能要數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例了。1941年12月7日,那是一個屬於珍珠港的日子。

北太平洋上波濤洶湧,天空布滿烏雲,東方呈現魚肚色,黎明即將來臨。

就在這灰暗的海麵上,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2艘高速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1艘輕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濺起浪花,全速向南駛去,在還沒有破曉的洋麵上留下了一條十分惹眼的雪白航跡。

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排滿了作戰飛機,引擎隆隆地轉動著。有的飛機攜帶著大型炸彈,有的則在機身下掛著寒氣逼人的魚雷。在旗艦“赤誠號”艦桅上,飄揚著將旗和戰旗。

不久,飛機起飛的轟鳴聲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

第一架飛機順利地滑跑後,開始出擊。不一會兒,由183架飛機組成的編隊機群出現在航空母艦上空。

接著,機群悄悄地朝著位於南邊水天線那邊的夏威夷群島撲去。最前的一架是總指揮官的坐機,後麵是由49架水平轟炸機、40架魚雷機、51架俯衝轟炸機和43架製空戰鬥機組成的混合機群。這是一支肩負著偷襲珍珠港的秘密使命的日本機動部隊,正悄悄地接近夏威夷群島瓦胡島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

但是,此時此刻,美國人,尤其是首當其衝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官兵們,還以為他們今天和昨天一樣將平安地渡過。

就在昨天,日本還在和美國奢談和平,提出要與美國共謀“驅逐烏雲之辦法”。

也就在這時,美國通過駐日大使格魯剛剛向日本外務大臣遞交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致日本天皇的親啟電。

日本潛艇已被美軍的巡邏艦發現,奇怪的是,美軍指揮部對日本艦隊的反常行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防範措施。

原來,12月1日這一天是星期天,大部分官兵都上岸度假去了,完全沒有做戰鬥準備。港內的艦艇和機場上的飛機都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一派太平景象。

美國總部事先曾接到日本準備突襲美軍的情報,但認為是“無稽之談”,沒有通知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上將。

當設置在瓦胡島周圍的歐柏那雷達基地的兩名士兵報告說,他們從雷達屏幕上發現北方有大編隊飛行物體飛來時,空襲警報中心的值日軍官卻認為他們看到的是從希康機場起飛的偵察機,或是預定從加利福尼亞飛來的“空中堡壘”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