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計 隔岸觀火(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4151839287479335,7326760733440494654,6930888998395186184,7294566451459918884,7316123648572525579,6906422160835742728,7326760735420206142,7267090241087867904,7316124688327904268,7314151842571619347,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31274362366407783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077483474008935432,7312294112827280384,6924983412973374478,6915002082894302221,7316443218755718206,7217733336632921144,7316445148911504446,7077483474004741128,7225931131646905348,7077483474021518372,6959124362339306510,7077483474008935431,7257088434206936120,7107503072145853471,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雎,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

當敵人內部矛盾趨於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宜靜待事態發展,使其內部局勢惡化,發生暴亂。對方反目為仇,勢必自取滅亡。順應敵情策劃計謀,適應敵情的變化相機行事,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

【典故出處】

隔岸觀火之計的提出,既概括了古代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的經驗,又吸收了古代政治思想家、軍事思想家的思想。

此計與《周易·豫》的思想相吻合。豫卦:下坤上震,卦辭曰:“內順外動,由順以動。無不和悅,有豫之義。”彖曰:“豫,剛應而誌行。

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豫卦的中心是強調順,隻有順,才有豫(愉悅)。何謂順?順應事物的本性、順應時機、順應情況變化而動,就能達到預想的目標。就如天地四時的運行,順時而動,日月運行不出軌跡,四時代謝亦能正常。聖人順應時機行動,就會使刑罰公正廉明而百姓信服。審時度勢,待機而動,順時而動是隔岸觀火之計和豫卦的相通之處。

隔岸觀火之計的主旨亦與《孫子兵法》中的思想相一致。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在其兵法書中全麵論述了戰爭中的謀略問題,許多觀點在隔岸觀火計中都有體現。其一,孫子強調要利用敵方的矛盾或弱點造成有利於我方的態勢,並以此而取勝。孫子指出,對敵方要“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一思想同此計的陰以待逆之法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都強調要了解對方的情況,並充分利用敵方的弱點和矛盾去贏得我方的勝利;其二,孫子兵法中反複強調了“任勢”“造勢”問題,提出“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這就是說,善於指揮打仗的將帥,要善於利用所造成的有利的態勢以取勝。這與此計中所講的“陰以待逆,順以動豫,觀點如出一轍,隻不過孫子兵法講的是一般道理,而隔岸觀火之計比較具體。其三,孫子兵法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隔岸觀火之計也強調從發展變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據敵方矛盾激化狀況來策劃計謀,見機行事。

此計的以靜製動,以治待亂思想與道家思想也頗有相通之點。道家講究靜,柔弱勝剛強,要求順勢。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要“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十六章),主張“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三十六章)這就是說,想要削弱它,必先暫時增強它;想要廢毀它,必須暫時興起它;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先給予它,這是十分微妙的道理,因而靜可製動。本計講的是敵方秩序混亂,我們想消滅它,反而不能動,而應靜待敵方局勢惡化,使對手走向自取滅亡之路。這也正是老子所強調的策略,是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鮮明體現。

【應用範例】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裏突然逝世。消息傳出,印度政壇各派紛紛出動,欲問鼎新總理職位。當時,最具實力的人有兩位,一是國大黨內最有資曆的德賽,一為當時的代總理南達。英·甘地雖也要參與角逐,但在政治實力上卻不如上述兩人。因此,她決定采用隔岸觀火的計策,等到時機成熟才出動。於是,英·甘地表麵上無動於衷,跟誰也不競爭,好像無意問津此事。暗地裏卻在觀察局勢的變化並積極尋求支持。

機會終於來了。各派之爭日趨激烈,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他們互相指責,互揭短處,雙方都因受到對方的攻擊而影響到自己的形象。與此相反,英·甘地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攻擊,在公眾心目中還保留著完美的形象,而且各派之間的爭鬥也沒涉及到她,因而各派都對她比較放心,看準這一有利時機,英·甘地認為是該出擊的時候了,於是她馬上行動起來。她首先宣布自己參加競選。由於她是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名聲極佳,也得到大眾的支持。同時印度任何政黨和黨內各派係對她均無惡感,那些由於德賽專橫、保守而擔心其當政的人,也認為擁戴英·甘地最好。英·甘地得到的支持日益增多,勢力日益強大。南達看到了局勢變化,知道自己敗局已定,馬上退出了競選。隻有德賽仍決心與英·甘地決一雌雄。

德賽為了激起英·甘地應戰,好抓住其破綻,於是對她進行了攻擊、甚至謾罵,而英·甘地的態度始終謙恭有禮。德賽卻日益讓人失望,英·甘地的風度讓公眾更加滿意。英·甘地憑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天然的家族政治優勢,把多數黨員團結在自己周圍,最後在大選中大獲全勝,擔任了印度總理。從此,這位女強人在印度政治舞台上活躍了18年之久,直到1986年遇刺身亡。

從英·甘地1966年在競選中的靜觀策略看,在群雄角逐的活動中,優秀的領導者更需要理智、冷靜和智慧,等待對手矛盾完全暴露時,再利用自己的優勢,擊敗對手,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