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趁火打劫”式的消費也是一種理財:以更劃算的價格消費,體現理財智慧。
在深圳,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對奢侈品向往已久,卻一直被數倍於自己工資的價格所逼退,或者並非埋不起單,但總在什麼時候買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對於他們而言,狠話不是沒放過:LV包是遲早要入手的,“鱷魚”的鞋總歸會穿在自己腳下,有那麼一天我也要用派克筆簽賬單……那麼,在經濟低迷、萬物蕭條的時節,是該出手了。
從來不參加打折的LV,如今也低下傲慢的頭,宣布除手表、珠寶等幾個小門類產品線外,其他產品在原有價格基礎上下調了2%~7%北美摩凡陀專賣店打出低至3折的廣告,香港拉夫勞倫4折的驚人折扣也尚屬首次……一向被人仰視的奢侈品牌,現在也被調侃,有這麼一種說法:“奢侈品行業緩緩行,都市白領慢慢追。抄底買大牌,正是崇尚生活品質的人‘抱團取暖過寒冬’的方式之一。”
理財師認為,理財並不意味著就要買基金、股票,炒黃金、外彙,理財也體現在消費當中。以更便宜或者說更劃算的價格消費,其實也歸屬於一種理財理念。“一般情況下,理財的合理狀態應該是現金儲備為6個月的收入,而有超過這個數字很多的現金儲備、又沒有明確目的的話,可以考慮拿出來消費。有特殊目的比如開公司等的,那麼另當別論。”我們了解到,最近不少理財師都與客戶討論到消費的話題,事實上,他們也會給一些建議,比如要買奢侈品,或者想去馬爾代夫玩的話,那現在是個好時機。
從去年10月,這種趁著經濟危機和彙率震蕩的“火”去“打劫”的現象就開始興盛,日本、英國、法國湧進了不少趁著低迷時期掃貨的血拚客。LVMH去年10月份第一周的收入比上一周增長12%,英國Selfridges百貨公司去年12月26日一小時營業額達100萬英鎊,刷新了其100年來的銷售紀錄。一些時尚雜誌甚至開辟血拚專欄介紹奢侈品購物指南,還附有可供掃貨的百貨公司、大賣場等,與此同時,代購奢侈品行業也空前熱鬧,一些“國際動物”樂此不疲地幫國內的人去國外買奢侈品。Linda是一國際航空公司的空姐,由於經常飛往世界各地,她也順理成章地做起了代購。
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奢侈品牌,在美國和日本這種傳統奢侈品消費大國遭遇滑鐵盧,但卻抓住了中國消費者這根稻草。事實上,對奢侈品的需求,深圳也一直都有存在,包括那些渴望以久的時尚趕潮人,當然也包括那些要靠一個名牌包包撐場麵的客戶經理類人群。統計顯示,2009年1月份赴港旅遊人次比往年增長了四成左右,而來自內地的中國血拚客們占了大比重。深圳有著比鄰香港的天然地理優勢,很難統計這些中國內地血拚客中有多少是深圳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深圳人去香港購物的次數位居榜首。
雖然深圳也有一些如LV、GUCCI、BALLY等奢侈品品牌,但畢竟像香奈兒、安娜蘇等還隻是象征性地在百貨公司設立化妝品專櫃,服裝配飾之類難尋蹤影。而香港不僅大牌林立,品類也眾多,更重要的是價格便宜。去香港掃貨成了經濟低迷時候時尚達人“入貨”的頭等大事。股市牛氣衝天時,即使奢侈品不打折、不促銷,血拚客們還是豪爽埋單,而經濟低迷時,他們也絲毫不手軟,甚至氣勢一次比一次猛,因為這次向來姿態傲慢的大牌們也終於舉起打折旗幟了。與此同時,人民幣較以前升值,港幣標價的產品還可以打個9折兌換成人民幣。去多了香港血拚的人會發現,這一次,亞洲LV旗艦店已經不是門外排長隊,而是人滿為患。
經濟危機的“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直接進入貴婦級生活。
所有的折扣好像都在一夜之間爆發,今天張三告訴你,香港TOMMY已經掛出5折招牌了,明天李四又興奮狂呼,PUMA法拉利版6折就能入貨。到萬象城一看,那個眼花繚亂啊!在“吉旺希”和MOISELLE各買了一件外套、一條連衣裙,5折,共節省近3000元;Timberland買一雙戶外鞋,原價2000多,才800塊就拎回家犒賞老爸了。
此外,安莉芳的優惠內衣、歐時力的小背心、MISSSIXTY的金色高跟鞋、“芬迪”的紅色拎包,這些大概省了1200多元。
很多深圳人利用假期,又到香港瘋狂掃貨,原價13000元的GUCCI白色牛皮拎包,折後8000元港幣,換算成人民幣,省了近5000元。三雙思加圖的鞋,5折,一共節省差不多1500塊。兩件TOMMY男士條紋長袖T恤,也豪氣地占了近1000元便宜。
這樣算下來,整個瘋狂購物季花掉差不多2萬元,但省下的鈔票,也頂得上她(他)們一個月的收入,相當有成就感。其實,最近在時尚界,根本找不到經濟蕭條的跡象,哪裏有著數,哪裏就是一片欣欣向榮。
有沒有想過,以聖誕購物為由獲得美國1年多次往返的商務簽證?事實就是如此,我的美國之行就碰上了這麼個上海人。不由得不這麼想,美國因為金融危機,簽證已經寬限不少。
從香港去美國的航班有很多選擇,貪圖享受的自然要選擇口碑好的新加坡航空,直航舊金山,5960元往返,含稅。如果不嫌麻煩的,可以去乘坐中華航空從台北轉機,隻需要4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