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不遂願(3 / 3)

醫師李玄伯、道士虞紫芝、隱士王樂走上了第一線,他們挺身而出給李忱奉獻丹藥。

可能是他們太自信了,也可能是他們被眼前的富貴迷惑了雙眼,也有可能是他們身不由己,他們用丹藥把自己的命與皇帝捆綁到了一起,天與地,生與死,成了他們腳下的兩扇門。

他們會踏進哪扇門呢?

大中十三年八月,李忱身上的大瘡潰爛,日夜睡在寢殿,宰相與政府官員被隔絕於外,不能相見。

又一個重金屬中毒的皇帝!

從晉王朝開始,到唐王朝末期,道教煉丹盛極一時。所謂丹藥,吹得神乎其神,但其中的重金屬卻是揮之不去的,主要成分有鉛、汞、砷、硫。重金屬在體內凝聚,慢慢就會造成重金屬中毒。

病入膏肓的李忱,身上帶著一張化學元素表。

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忱終於指定了儲君——夔王李滋!

李忱將李滋托付給了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命他們三人擁立李滋。三位宦官以及右軍中尉王茂玄是平時李忱最為厚待的四位,李忱相信,在他們的擁護下,李滋一定能順利登基。

李忱是這麼想的,三位接受委托的宦官也是這麼想的。

宮中權力宦官除了這四位外,還有一位,這位是左軍中尉王宗實。

不知什麼原因,王宗實跟這幾位關係比較疏遠,話總是說不到一塊。

三位受皇帝重托的宦官商量了一番,決定搬開王宗實這塊絆腳石,既然平時話都說不到一塊,在擁立新君這件大事上,就不帶他玩了!

經過商議,王宗實被外放到淮南戰區做監軍宦官。

三位宦官的計劃看起來很周密,但詭異的是,在他們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居然沒有叫右軍中尉王茂玄一起參與。

可能是不想讓王茂玄分享擁立之功,也有可能故意不讓王茂玄留在宮中,以免引起王宗實的懷疑。

兩相比較,更有可能是三位宦官想貪天之功,把擁立之功攬到三人名下,不想讓他人染指。

王宗實在宣化門外接到詔書,不疑有他,準備從銀台門出宮,然後到淮南報到。

王宗實手下、左神策軍副使亓元實拽住了王宗實的袖子,湊近耳邊低語:“皇上患病已經一月有餘,你隻能隔著房門問候平安。今天突然調任,誰知道是真是假?為什麼不去麵見皇上之後再走!”

王宗實眼前一亮,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一層呢?

兩人再進內宮,發現各門已經加強守衛,人數都比平時增加了。

一定是出大事了!

亓元實掩護著王宗實往裏衝,一直奔向皇帝臥室。

臥室內,皇帝李忱已經走完了人生路,龍馭上天。從會昌六年(846年)登基算起,到大中十三年(871年)結束,李忱的皇帝生涯定格在十四年。

李忱的遺體被搬動,頭向東方安置妥當,內宮男女圍繞四周,哭聲四起。

王宗實向前一站,大聲斥責王歸長等人假傳聖旨,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從未經曆過如此場麵,頓時慌了手腳,他們不敢據理力爭,居然跪倒在地,捧住王宗實的雙腳,請求饒命!

不讓右軍中尉王茂玄參與的惡果顯現了出來,倘若王茂玄率領右神策軍鎮住現場,即便王宗實到了寢殿也不敢輕舉妄動。

王茂玄不在,王宗實便是現場手握兵權的唯一人選,勝負已分!

王宗實這種級別的宦官,自然知道太子之爭,如今他掌控了局勢,於情於理都要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擁立夔王李滋還是鄆王李溫呢?

王宗實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後者。

夔王李滋是先皇李忱指定的人選,再去擁立,還能有多少擁立之功?

鄆王李溫本來與皇位絕緣,你把他扶上了皇位,這個擁立之功該有多大?

王宗實馬上派人到十六王宅迎接鄆王李溫,這個最不受待見的皇子即將實現人生的重大逆襲。

大中十三年(871年)八月九日,王宗實公布李忱“遺詔”:封鄆王李溫為太子,改名李漼,暫時主管軍國大事。

“遺詔”同時宣布,逮捕王歸長、馬公儒和王居方,全部誅殺。

“遺詔”假李忱之名,行的是王宗實之實。

又過了一天:“遺詔”再出,命令狐綯為攝塚宰。

八月十三日,李漼登基,他便是曆史上的唐懿宗。

半年之後,李漼將父親李忱安葬於貞陵,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對李忱有如下評價:

《資治通鑒》: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舊唐書》:李之英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慝斯分。河、隴歸地,朔漠消氛。到今遺老,歌詠明君。

《新唐書》: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複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無論史書把李忱說得如何英明神武,都無法掩蓋其在立儲問題上的失職。近代著名演義小說家蔡東藩有雲:

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定,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壟斷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