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很主觀,
媽媽常會多照顧能力比較差的孩子。
隻要能用同理心去理解,
一定就能釋懷了。
秀萍隻要遇見朋友就會抱怨,婆婆對待弟媳婦和她,一點也不公平。
“我先生是家中長子,書讀得最好,也最有出息,我婆婆卻最不疼他。家裏若需要人出錢,他總得出最多,因為婆婆老是說:‘反正你們夫妻都在上班,隻有一個孩子,不缺錢,多出一點是應該的/相反的,我婆婆最疼小兒子,他個性好高騖遠,工作很不穩定,但隻要我先生在婆婆麵前說他兩句,婆婆一定會出來護衛小兒子。”
“我生的是男孩,好歹是家中長孫,婆婆也沒有多疼我一些,反而對什麼事也不做、光在家中當寄生蟲的弟媳最好,她生了個女孩,婆婆卻最疼她(從這說法看來,重男輕女的是秀萍,而不是婆婆)。不久前,我還發現婆婆買了個名牌包給弟媳,真把我給嘔死了。”
聽秀萍這麼說,我問她:“你弟媳婦應該比你嘴甜得多吧?”
“你怎麼知道?沒錯,她就是很會阿諛諂媚的那一種。”秀萍忿忿不平地說。
秀萍的婆婆是個包租婆,很會理財,在台北市有好幾棟房子,光靠租金就可以過著很好的生活,並不靠子女生存。相反的,隻要她開心,就會打賞下一代。
在我看來,婆婆不買名牌包給秀萍,是因為她自己就買得起,何必錦上添花呢?錦上添花不會換來感激。秀萍的弟媳嘴甜,至少比她多了討婆婆喜歡的本事,讓婆婆花錢也花得歡喜。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濟弱扶傾”的天性。她們不是小學老師,不會對表現較好的孩子比較偏心,反而對於最無能的那一個,總是最費心神、施恩最多。而且會認為,正因為他比較無法謀生,所以兄弟姐妹多幫他一點也是應該的。
和妯娌爭寵攀比相當無聊,因為“愛”很主觀,婆婆對誰比較好,並非出自理性判斷,也不是故意偏心。婆婆或媽媽沒那麼偏愛你,常 表示她相信你已經有獨立的實力,不需要她的賑濟。
不被特別照料的,通常是能者。如果能這麼理解婆婆或媽媽的偏心,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釋然了吧!
不是她不關心你,而是因為她比較相信你的能力。若你真想得到這種強勢婆婆的關心,則不妨小小示弱,讓她享受她的重要性。
有的男人吃軟不吃硬,
先硬後軟,軟硬兼施,
才是高手。
“喂!我好餓。”小珍等阿全一起出去吃飯,已經等了個把小時了。阿全說,他要把郵件全都回完才能夠出去吃飯,本來以為十分鍾可以解決,沒想到阿全一坐到計算機前,就變成了標本似的。
小珍餓得肚子咕嚕咕嚕叫了,可是阿全還是不為所動。小珍加重了語氣,還提高了聲音:“我告訴你,你不餓老娘餓了,我要自己去吃東西了,鬼才等你!”
這下子總算讓阿全抬起頭來,很不悅地說:“怎樣?幹嘛那麼凶?”
“好嘛……那你什麼時候要帶人家去吃飯嘛……”這是小珍的絕招,一秒鍾之內她就可以轉變語氣,變成一個撒嬌女。
“好好好,我帶你去吃飯。”阿全果真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事實上,吃完飯後再來回信也可以,哪差那一個鍾頭呢?
他們是一對新婚夫妻。小珍的脾氣不算很好,所以偶爾會發作一下,但她心裏明白,阿全是個吃軟不吃硬的男人,在兩人之間刀光劍影快要出現之前,來軟的總能以柔克剛。
“不過,光是柔也沒有用喔!”小珍說:“他會習慣,就不把我的話當話。我都是先硬後軟。”
這是她研究出來的“馴夫術”。
有的男人吃軟不吃硬,有的男人吃硬不吃軟,前者占大多數,八成男人希望遇到溫柔的女人。
極端吃軟不吃硬的男人,多半會有個懂忍讓的妻子。
吃硬不吃軟的男人,他的妻子會慢慢變成悍婦。
所以,遇到悍婦,別先同情她的老公,因為她的個性很可能是他塑造出來的。來軟的,他老是聽不見、不理會、不在乎、無所謂,她隻好使出殺手鐧來威脅!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他們的相處模式。
還有一種男人,軟硬皆不吃。這樣的男人,純粹是自私男,不管你如何,他都依然故我。遇到這樣的男人,威脅撒嬌都沒用,隻有自認倒黴。如此的男人,就是怨婦製造機了,算你倒黴。
無論如何,都得溫柔相待,理性相勸。
沒有技巧的命令和要求,都會適得其反。
親子間感情若扣了分,
比孩子成績不及格還慘。
秀嬌是個辛苦的單親母親,為了養兒子,含辛茹苦,在事業上拚得一片天。兒子小時候本來和她很親,但上了初中後,就把她當成了仇人。
“他很愛頂嘴,隻要我一說他,他就會頂嘴。我養他養這麼大,他越來越不聽話,讓我好傷心。”
仔細一聽,母子的爭執都出在兒子的成績上。
兒子被母親送進昂貴的私立初中,平時在班上大概考十幾二十名,母親卻很不滿意,最常嘮叨的是:“你根本沒有盡全力,我根本沒看過你認真念書,如果你認真念,應該有前五名才對。”
也就是說,她一直認為兒子“聰明,但不用功”,要不然,會有更好的成績。更常說的一句話是:“書念得好,你就可以當總經理;書念不好,你就得去撿破爛……”可能嘮叨得太頻繁了,隻要她這麼說,兒子就會頂嘴:“大不了就撿破爛。”“你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兒子的回答常讓她氣得摔東西。
“你自己以前書也念不好,幹嘛就一定要我念前幾名?”兒子也會說話攻擊她。“外婆說以前要你念書你也不念,都是最後一名,在初中就交男朋友。”
“就是因為我以前不聽話,才會在很年輕時認識你爸,害我活得這麼累!我如果多讀點書,現在嫁的就是博士!”
她也會跟兒子鬥嘴,但女人就是這樣,嘮叨無法消氣,隻會越說越氣,有時會口不擇言,或動手打兒子的頭一下,兒子氣不過,就以離家出走來回應。
好多父母與青春期兒女的關係,都葬送在成績上,其實這是最劃不來的。如果你了解青少年,就會明白,你越要他們喜歡一件事,他們會越討厭,嘮叨隻會増加他們的反感。父母若失去理性,孩子隻會越走越遠。
無論如何,都得溫柔相待,理性相勸。沒有技巧的命令和要求,都會適得其反。許多孩子恨書,都因為大人一直叫他們念書。
最好笑的是多數大人從不覺得自己需要看書。
士大夫觀念應該改了,成績好未必當得了董事長;而未來撿破爛也可能會做到富可敵國。 別隻計較成績單上的數字和名次。在社會上成功的人,都知道個性和專長,遠比過去的成績來得重要。而親子間感情若扣了分,比孩子成績不及格還慘。
表達是很重要的,
雖然我們都明白,他愛我,我愛他,
但若不會表達,常會造成誤會。
而且,愛的表達,千萬要趁早。
她知道母親很愛她,為了她,從小移民國外,隻因為母親認為,在台灣受教育有點“水土不服”的她,在國外應該可以被教得更好。
她也很愛母親,隻不過,從小就不是個會撒嬌的女兒。全家感情都好,但是大家的個性都嚴肅了點,很不會表達。
後來,又回到了台灣。但因從小移民國外,中文不太好,到了念大學時,怕考不上本地理想大學,家境雖然不算太寬裕,母親還是讓她念了美國的私立大學。怕她年紀還小,不會獨立生活,母親還特別陪她到美國一個半月。
眼看著母親要離開的時間一天一天近了,她實在很著急,但因為個性比較硬,為了怕麵對別離的惶恐,她選擇以逃避來麵對母親。明明有時間也故意不陪母親吃飯,母親講什麼她就頂撞,每天和新同學混到很晚,把母親一個人留在租來的小房子裏,讓母親找不到她。母親離開時很難過,認為女兒不要自己了,隻有暗自垂淚。
後來她自己也當了母親,想到這一小段故事,總是覺得很虧欠,為什麼當時不會對媽媽說聲謝謝呢?也許母親不會因這件小事而計較,但始終是她心中的一抹烏雲。在許多年後,她終於找母親將這事說明白——母親還記得,也表明當時確實難受——兩人為了這個陳年往事抱頭痛哭,感情卻也更緊密了。
表達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們都明白,他愛我,我愛他,但若不會表達,常會造成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