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如同一個公共的牧場,而每個民族和國家則像牧場上的牧戶家庭。各自之間,經濟上因各自的資源、人口等稟賦不同,需要交換、分工和協作,衍生出關稅貨幣和自由貿易區等國際經濟內容;政治上要打交道,需要雙邊和多邊協商,需要有外交關係;安全方麵,各自需要防範鄰居,或者鄰居中成員的侵擾,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情報係統;公共事務方麵,需要討論氣候變暖、森林減少等這樣的問題,達成共同行為和秩序;並且,為了處理各自間的公共性事務,特別是進行協商,形成國際經濟和政治公共秩序,二戰後也在努力建立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國際法院等這樣的世界政治治理框架。這就是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各自國家的國際戰略和全球國際政治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環境與一個國家的關係方麵,不可能使國際環境的格局和變化去完全適應這個國家,而是這個國家的行為要更多地適應國際環境的格局和變化;當然,一個國家根據其規模和國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發揮主動性,可能會程度不同地影響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但是,從曆史的變遷看,即使強國,也不可能根本性地改變國際環境來使其適應自己。
出於上述這種認識,作為學者,作者想客觀和中立地研究和描述中國未來的國際關係,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趨勢。其中,關於中國未來內部可能出大事的風險,特別是人口減少和結構老齡化麵臨的挑戰,以及價值理念的孤獨性,還有關於美國長期發展的衰勢等等,這樣的討論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是,有時不順耳的討論,對於雙方非合作博弈結果和困境的探討,往往對雙方形成正確的決策,趨於合作型博弈,形成共贏的格局,意義更為重大。
一、中華民族複興之夢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之一。在農業文明時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800年的時間內,中國的GDP一直占到世界財富總量的三分之一。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中,中國人在秦漢、唐宋、元明清等盛世時,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13世紀開始,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漸下滑,而西方國家的地位則蒸蒸日上。13世紀末文藝複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其中15世紀資本主義萌發,並且遠洋航海技術發展,歐洲許多國家競相尋找海外市場。到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特別是蒸汽機的使用,世界進入工業文明,歐洲列國在世界崛起,西班牙和英國等,先後坐過世界領導國家的交椅。
1776年美國建國,自由的思想、創新活躍、比歐洲還要進步的資本主義製度、英國等產業向美國的轉移、源源不斷人力資源從歐洲的遷移以及大量廉價勞動力從非洲運來,使美國在大西洋彼岸迅速崛起,在歐洲相對衰落的同時,20世紀從英國手中奪得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霸權,領導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對壘。而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一超強大的國家。
實際上,中華民族從1689年沙俄通過中俄尼布楚條約,奪得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二十五萬平方公裏國土開始,國運已經開始下行,到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淩辱。如果說一個曾經創造過世界輝煌文明的強國,在17世紀開始衰敗,那麼在這漫長的200多年受侵略的曆史中我們有著極其慘痛的教訓:將科學知識,技術進步視為異端;閉關鎖國,不對外開放,不在競爭中發展自己;體製僵化,阻礙改革,逼發革命,陷入內戰。實質是全球競爭中,先進的工業文明對落後的農業文明的勝利,是開放的海洋經濟對封閉的內陸經濟的勝利,是科技進步對因循守舊的勝利,也是近代國家政治體製對傳統國家政治體製的勝利。
在中國近代200多年的衰勢中,中國的仁人誌士,中國人民,反抗外族侵略和欺淩的鬥爭不斷。我們的先輩們有一個中國夢,即建立一個中華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國家。雖然1911年,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後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範圍,日本大舉侵入,扶持滿洲國,戰亂不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直至1949年,逐出外部勢力,統一大陸領土,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實現了國家重建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