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南宋寧宗年間

天才剛破曉,住在臨安城西的王媒婆卻已經起床梳妝打扮,嘴裏還不住哼著小曲兒,心情顯得愉快極了。

王媒婆,臨安首屈一指的媒婆,提起作媒娶親,臨安城上下所有人都會想到她,聽說她做過的媒,上從貴族、官家,下至商賈、平民,沒有千對也有百對,連當今宰相千金的婚事都少不了她呢!

雖然王媒婆做了這麼多媒,成就了無數好姻緣,但有件事卻一直讓她引以為憾,那就是沒能替鼎鼎大名的江南四公子作媒。

何謂江南四公子?沒聽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有孟嚐今有江南”,這江南可不是魚米江南,而是指江南四公子。

眾所皆知江南有四大家:執全江南,乃至江北點心牛耳的玉家“玉品齋”,後欽賜為“禦品齋”;總湘繡大成的練家“湘坊”;統天下書籍典藏、紙品之最的文家“紫宣堂”,以及理古今音律之譜的樂家“揚音閣”。所謂四公子,正是“玉品齋”的玉穆,“湘坊”的練錦、“紫宣堂”的文昊和“揚音閣”的樂揚。

這四公子論相貌自是不必談了,個個風流倜儻,卓犖不群;論學問,四人皆是兩榜進士出身,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詩詞歌賦無所不精;論家世,江南四大家還不夠瞧嗎?有人這麼說,“娶妻當娶五姓女,選婿當選四公子”。幾乎所有江南的名門淑女、公侯千金,無不以嫁四公子為生平大願,而放眼大江南北的王侯商賈,莫不視四公子為乘龍快婿,所以每天到四大家提親的媒婆絡繹不絕,甚至踩壞了好幾個門檻,但迄今仍無人能談成親事,這當中自然包括王媒婆在內,為此,王媒婆在經過月老廟時總不免嘀嘀咕咕,抱怨上好半天。

但或許是月下老人聽到了王媒婆的嘀咕,也或許是王媒婆的名號實在太響亮,那四大家竟然不約而同找上門來了,而算算時間,今天應該就可以將四大家的親事說定,這怎麼能不讓她高興呢?

想著,王媒婆又哼起小曲兒,一麵穿上紫背子。提到紫背子,王媒婆可神氣了,這全京城,可隻有她王媒婆一人夠得上格穿紫背子,至於其他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媒婆,可隻能拿把青涼傘遮遮風避避雨,想穿紫背子……哼!等下下下輩子吧!

眼看時辰將屆,王媒婆趾高氣揚地坐上軟轎往“玉品齋”方向而去,臨走前不忘繞進素有媒人巷之稱的西小街,讓那些閑得猛嗑牙的媒婆瞧瞧,她王媒婆可正要給江南四公子作媒哪!

轎子搖搖晃晃走著,還沒到“玉品齋”,王媒婆大老遠便看見了那鬥大的欽賜“禦品齋”三字,因為這是皇帝老爺吃了玉品齋的糕點,連聲讚好,特賜名“禦品齋”,並令玉品齋按時進貢、差人進禦膳房做事,讓玉品齋本就響亮的名號更加如日中天。

王媒婆大搖大擺進了玉府,見著了正在大廳裏走來走去的王老爺子。

“老爺子萬福,王媒婆給您請安來了!”

乍見王媒婆,王老爺子臉上的不耐煩頓時化成著急,“如何?那蘇老頭兒的意思如何?”

王媒婆笑得嘴都合不攏,“當然是一個字,好!好!好!老爺子肯娶他閨女當媳婦兒,這是他前世修來的福,他還有什麼不好的?”

“那蘇家閨女的意思呢?”

“正如同老爺子那天所見,蘇家恬兒姑娘孝順、乖巧,除了有一手好廚藝外,更是生得沉魚落雁,我見猶憐,她爹親口允諾的事,她怎麼會有意見?”

王老爺子大喜過望,心想不但討了房手藝精湛的媳婦,還能得到蘇家餅鋪糕點的祖傳秘方,連忙命人捧來一支翡翠玉釵、一份細帖子,還有一錠金元寶,“這玉釵是送給蘇家閨女的定禮,這份細帖子煩你替我拿給親家翁,至於這元寶就是你的謝禮。當然,等親事辦妥後,另有重賞!”

王媒婆千恩萬謝,領了元寶拿了細帖子和定禮出門,直往蘇家餅鋪回禮後,再轉往練家“湘坊”。

“練老爺子萬福,王媒婆給您請安了!”

練老爺子看也不看王媒婆一眼,徑自端起參茶邊喝邊說:“楊家那邊怎麼說?”

“楊老爺高興極了,您瞧,這是楊家回的細帖子。”王媒婆急忙遞上城北楊家的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