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萬鐵騎出遼東(1 / 3)

北漠與大燕連年征戰,更是在燕王病重時在燕國邊境大肆掠奪,燒殺。故而一萬鐵騎出遼東。

可許多人不知到的是名義上領兵之人便是一直被外人稱道為草包的世子殿下。

經過臥龍關在向北便是北漠的地界了,前幾日一萬精騎兵在大燕名將楊振宇帶領下出臥龍關繼續北行,再往後無人知其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除了糧草,必然還有大量偵查軍情的斥候,像撒豆子一般撒在大軍前方,隱匿行蹤,悄悄斬草。作為大燕軍寵兒的精銳遊弩手,有資格持有最鋒利的北燕刀,持有最具侵徹力的輕弩,騎乘爆發力最好的熟馬。所有遊弩標騎俱是馬蹄裹布,低頭伏背往北奔襲。

大燕五十人作一標。

一標遊弩手的戰力遠勝尋常三百甲士,大燕遊弩手可做斥候之用,卻不是所有斥候都能夠成為千人選一的遊弩手。這一次,標長不用發話,伍長李翰林和標內兄弟就察覺到不同尋常,絕非往常深入北漠腹地的小規模接觸戰,李十月幾個將種子弟都躍躍欲試。他們都心知肚明,他娘的,等了好幾年,總算等到大戰了。李翰林這位後來的天嵐名將在回憶年輕時仍會談到這次與天嵐大帝秦軒第一次並肩作戰時仍會心潮澎湃。

北漠邊境西線,是出了名的外鬆內緊,互成口袋,引敵入甕。就看誰有膽識去那一大片百戰之地割取腦袋攢軍功了。

李十月這一標終於遇上了北蠻子,是一股精銳騎兵,比起北莫猛將呼延灼一手調教的烏鴉欄子隻差一籌,關鍵是對付人數達到了兩百,為首一騎鮮衣罩重甲,手無槍矛,隻配一柄華美莽刀。跟李翰林陸鬥三騎潛伏的李十月知曉這是北漠校尉巡邊來了,北漠皇帳宗室成員和王庭權貴子弟隻要關係足夠硬,都會按上一個花哨頭銜,跟幾位大將軍借取兵馬往南縱馬,回去以後就好與人炫耀,至於帶兵人數多少跟家底厚度一致,大燕的遊弩手最喜歡這類不知死活的花瓶角色,撞上了就是一頓砍殺,不過往往都是不到百騎護駕,今天這一位意態閑適的年輕世家子顯然出身極為煊赫。

既然敵人執意繼續南下,那到嘴肥肉,要麼全部吃下,要麼把自己噎死,沒有其它選擇!

麵對毫無征兆並且悄無聲息的偷襲,兩百北漠輕騎沒有亂了陣腳,副將勒馬轉身,來到那名青年皇室宗親身邊,竊竊私語,用王庭言語交流,年輕男子挑了一下眉頭,臉上布滿譏諷,似乎搖頭阻止了副將的建議。初見大燕遊弩手以稀疏兵線呈現圍剿態勢,勁弩如飛蝗,年輕將軍嘴角譏笑更濃,除去快速兩撥弩射,當幾個方向同時短兵交接,己方騎兵都給那批大燕騎兵毫無例外抽刀劈殺,他才皺了皺眉頭,不過仍然毫無退卻的念頭,一手按在馬背上,輕輕安撫聞到血腥味後戾氣暴起的戰馬,副將則憂心忡忡,他除去鮮亮鎧甲異於普通士卒,其餘戰陣裝備如出一轍,單手持矛,腰間佩刀,馬鞍前有一擱架,用以放置兵器,若是長途行軍,馬鞍側麵或是後麵可再添掛物鉤,弓弩與箭囊便安置此處。

年輕人看得興致勃勃,完全不介意自己兩百騎竟然沒有搶占優勢。更讓副將在內的親兵都去廝殺,他獨留原地,觀看這一場馬速快死人更快的血腥絞殺。

真實騎戰不是那些演義附會而成的戰役,既無兩軍大將腦子被驢踢了才去陣前捉對廝殺一番,誰輸誰就兵敗如山倒,也極少出現大將在陣中停馬不前,給人圍攻依舊在馬背上槍矛如雨點刺殺敵人的場麵,數千騎尤其是萬人同時衝鋒而動的宏闊騎戰,除了潑灑箭雨,接下來就是一種相互通透侵徹如刀割的巨大傷害,一騎掠過,就要盡量往前奔殺,哪怕戰馬能夠多扯出一步距離也要拚命前衝,一矛刺殺過後,因為矛不易拔出,就要棄矛換刀,速度才能贏得衝擊力,陣型急速推移中,若是己方一騎無故停滯,成為木樁,就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