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得賢(1 / 2)

生態圈這個概念,在場的人怕是誰也沒聽說過,但不妨礙陳公子繼續打聽詳細的情形。

張守仁有心要拉攏他,也不隱瞞,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事實上在現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態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裏養鯉魚,一則除蟲,二來收獲時多一些收成,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樣的事,隻是一兩件的集合,而張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大型的生態圈。

水車翻水,手壓井,牧畜井,這是解決水利難題。

挖大量的池塘,養魚,這是為了蓄積水力和解決肥料的難題。雞糞用來喂魚,同時還能肥塘,積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舉兩得。

放養的雞鴨可以除蟲,羊能去除雜草,同時它們的糞便也可以用在地裏和池塘,也是整個生態圈的一部份。

當然,這些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複雜。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整個生態圈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張守仁隻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會冒這種險。

解決了灌溉不足的麻煩,再精耕細作,多配牧畜,產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畝產一石半和畝產兩石三石,解決不了大問題。

這麼興師動眾的屯田,也不是為了這麼一點收益。如果現在按張守仁的生態圈的法子來搞,一畝產量,平均四石,高產六石,一點問題也沒有。

還有一條好處,水蓄積的足夠了,可以種值稻米。不光是高粱和小麥等北方作物,稻米在山東這樣的地方一樣可以種值,而且一年幾熟,產量高,價格也貴,更加的合算。

也可以種值經濟作物,這也是張守仁把所有田主佃農都雇傭下來的真實用意。

這年頭,中國人都是一個個的小農莊,自成體係,幾千年來,一直就是這麼自顧自的小農經濟的形式,精耕細作,一家為單位,以生產自足為目的,這種方式,是十分落後的。

簡單勞動,在自然災害麵前無能為力,單人獨戶,如何對抗天災。

所以一遇災害,一定倒黴,流離失所是輕的,象大明現在的情形,就是小農經濟對抗天災無能為力的真實寫照。

張守仁是見識過後世大農場,大農莊似的生產方式,自然不會再容忍自己的治下繼續這麼維持下去了。

浮山一帶,盡入掌握,而且多為軍戶,可以憑自己的心意進行改革,十分湊巧合宜。而且近來災害頻繁,很多大軍頭和田主對種地失去信心,正好給了他大量買入土地,進行自己大農莊配合生態圈計劃的進行。

如果一切順利,一年兩年之後,半個山東將成為北地江南。

以他的財力物力威望,統合全部力量,成為農莊式的經營模式,不僅可能,而且可行。

明末的江南地區,由於土地兼並,有些地主占地萬畝,乃至幾十萬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大農莊的另類體現。

加上明末時,江南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所以有大量勞動力空閑出來,這就導致一些地主的經營生產方式也出現變化,注意大規模的合作式分工式的經營生產,使得原本的把土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方法,漸漸變成了把佃農當成生產工人的方式,這樣一來,種值什麼,統一由地主安排,如何種,如何灌溉,如何引水,如何防災,都是統籌安排。

這樣的方法方式,肯定比農民自己種一小塊地要先進的多,對土地潛能的利用,也是更加容易發揮。

這些大農莊,以雇傭的農民勞動,從墾辟,到種值,管理,如何投放市場,如何利用空間,如何種值更迎合市場的作物,都是有專人精心研究,最終做出決斷,然後所有人按決斷進行巧妙的耕作,最終獲得最大化的利益。

萬曆年間,有一個叫潘允瑞的地主,他擁有兩千畝土地,他也是使用雇工的形式經營,種值的作物品種十分多樣,包括稻米,麥子、豆、菜子、棉花、蔬菜等等,這些是常規的農作物,同時他還種值西瓜,棗子、桃、柿子、櫻桃、桔、李、梅等果品,還有桂花,梅花、牡丹、薔薇、竹子、鬆、柏、冬青、檜、棕櫚等花木。

這種種值方法的好處,並不是張守仁自己的獨特發明,在同時期的歐洲也是一樣,大莊園主開始雇傭工人,大量兼並土地。

這樣做法,對農業革命有極大的好處,同時大量的失地農民隻能進城當工人,這也使得同時期的歐洲工業開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