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勝利,和以往的浮山營以長槍把人紮成肉串的打法不同,火銃和火炮成為新的決勝的利器,可以說,這一場戰爭僥幸逃脫性命的漢軍也好,押陣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也罷,他們最有印象和記憶中最鮮明的,無疑就是浮山的火銃陣列。
至於火炮,張守仁覺著暫且不會引起八旗貴胃們的警覺,畢竟明廷在遼東戰場一直是靠火炮支撐,而八旗也是開始鑄炮,並且也有著明顯的成就……在火炮上,女真人不會太覺得吃驚和害怕的。
把火銃手調教的如此之好,使用後發齊射的戰術貫徹的十分堅決徹底,對實力不俗的敵人也是做到了漂亮的強力一擊導致敵人徹底崩潰……孫良棟,不愧是浮山最優秀的火銃教官。
對張守仁來說,這個孫良棟的傑出表現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在滑膛槍來說,發展到最高峰無疑是十八和十九世紀。
在這兩百年間,無數傑出而偉大的戰役都是滑膛槍創造的,從英國移民登陸美國,用滑膛槍趕走西班牙人和法國人並剿滅印地安人,到美國獨立戰爭,拿破侖,美國內戰,甚至是鴉片戰爭時英軍還在大規模使用滑膛槍,隻是從後膛裝彈並且使用定裝子彈罷了。
這其中,滑膛槍戰術最高峰無疑就是步炮騎三種兵種的結合,使用的最好的無疑也就是法國的拿破侖。
而當時的歐洲強國,唯一在步陣對射能戰勝法國陸軍的,就是英國的滑膛槍兵,也就是穿著大紅軍服的龍蝦兵。
英軍戰法,就是和孫良棟剛剛的指揮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齊的隊列,旗號鼓號,層層疊疊,給敵人強大的壓力,近戰之時,由敵先開火,然後英軍整齊開火,因為敵軍已經先發,英軍陣列嚴整,更靠近的距離後發傷敵更多,這樣一來,幾乎無往而不勝。
英軍這種戰法,張守仁了解不多,在一些影視作品上倒是見過一些,所以平時講習授課,也並沒有當正經的火銃戰法來教給下頭。
誰料孫良棟一見是純火器的對戰,自己一方又有隊列優勢……這個優勢在滑膛槍時代,特別是老前膛的時代是很大的優勢,火槍精度普遍不足,殺傷力穿透力不足,無非就是講齊射,講隊列,隊列優勢在自己手中,而對方的訓練程度明顯較差,這樣給敵先發也無妨,從容迫近,然後在近距離整齊後發,結果就是眼前這樣,大獲全勝!
“謝大人誇讚!”
身為這一戰指揮官,孫良棟毫無謙虛之意的接受了張守仁沒有保留的誇讚,同時也是洋洋自得,十分驕傲的模樣。
此時隊官們已經將隊伍原地帶到城門附近,正在把戰時隊列整理為行軍隊列,不少人都是跑了過來,夠資格的就是在孫良棟胸前捶打一下,或是嘻嘻哈哈的說笑幾句,資格不夠的就是行個軍禮,然後抱拳恭喜。
這一仗孫良棟確實打的漂亮,一枚戰場勳章是穩穩當當的到手了。
在講究實際功勳的浮山營中,孫良棟是給自己將來的提升夯實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誰都知道,這一仗打完之後,成功守住濟南,張守仁是一定升官了,底下的這些隊官,帶的部曲是一般的千總百戶官的好些倍,在別的明軍隊伍裏頭,一個帶四百多戰兵的隊官最少也得是個遊擊的差遣和指揮僉事的世襲武職,浮山營是新立營頭,一切還是按一千多人左右的實力來授給官職,此戰過後,大夥兒就準備彈冠相應,一起升職了。
所以在此時此刻,所有人都用羨慕的眼光打量著紅光滿麵的孫良棟,此戰過後,還有沒有機會和東虜野戰,實在也是很難講的事情,要是張守仁保守一些,就在濟南城中把這座大城給成功守住,大功也是穩穩到手,所以機會稍縱即逝,眼前看來,隻有張世福的炮隊,李勇新的馬隊,還有孫良棟這三個武官和其部下立下功勞,別的隊和隊官,在這一戰裏隻是成功的打了一場醬油罷了。
就在浮山營整隊的同時,城門內也是亂哄哄的,兵丁的打罵聲和吆喝聲次第響起,然後便是搬東西的響動,到最後時分,高大巍峨的城門終於在吱呀吱呀的響聲中慢慢打開,分守登萊參將丘曉君笑容可掬,對著騎在馬上的張守仁遠遠揖下身去:“末將見過張將軍,將軍別來無恙?”
這般作派,就是拿自己當張守仁的部將一般,一時間,城門內外,都是寂寂無聲,所有人都是麵麵相覷,不知道說什麼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