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三十四章 日出(1 / 2)

“亂象已止,”張秉文等人也是登上城頭,王府中有幾個小太監和一個承奉正在城下等候,城中殺聲四起,還有戰馬奔馳,王爺們和宗室在王府中嚇的魂不守舍,盡管張秉文等人派了人去說明,這些中官還是來催促著張秉文等人急速入宮,德王要當麵聽張秉文等人說明稟報情形。在下城之前,張秉文看著一覽無餘的濟南城,由衷而道:“國華將軍,浮山營的戰力,軍紀,為餘平生所未見,將軍領兵之能,已經不在戚帥之下了。”

“末將如何能與戚爺爺相比!”

張守仁也是由衷謙虛,戚繼光在明朝中後期是一座叫人繞不過去的豐碑。各種細節條目,用兵訓練方法,在這個時代的話是無可超越的。

如果說他能做的更好一些,無非是加進了後世無數軍事強國曆經數百年時間積累和沉澱進去,若非如此,恐怕也不能和戚繼光相比。

“以本官觀之,浮山營兵馬,恐怕不在當世任何兵馬之下,以國華的年輕,戚帥當年,似乎還有所不及。”

戚繼光在張守仁這個年紀時,還在北京候補當京營武官,混資曆熬日子,似乎確實大有不足。

這一次張守仁就沒有謙虛了,隻是微微一笑,以示謝意。

“本官就此告辭,明日絕早,再來將軍轅門請教。”

“不敢,理應末將去方伯大人之處聽命才是。”

“此時我們不必鬧客氣虛文了,張將軍,依本官所聞所見,未來數日,恐怕是濟南安危最關鍵的幾天,未知確否?”

張秉文雖是布政使,不是山東最高長官,就算是巡撫,還要加提督軍務才算是軍政一把抓,明朝幾十個巡撫不是個個都加提督軍務來著,但現在巡撫和巡按等官員都不在,他這個布政使就是最高長官,城中一些優秀的文職官員和懂軍務的幕僚都被張秉文羅致在身邊,所以判斷基本上是符合實情的。

清軍攻或不攻,或是用什麼別的辦法,未來濟南安危,就是三四天內就能定局。

如果清軍不是趁著一股勁來強攻的話,恐怕就不會再攻城了。

“的確,大人說的極是,未來安危就在數日之內定局。”

“那本官天天都要按臨城頭,此時此刻,豈能畏懼辛苦。”

這個張秉文在這方麵倒是合格,如果一城最高長官連到城頭都不願意,這個城想守住也是有點困難。

“好,如此末將也就不勸大人了。”

“隻是辛苦貴營將士了。”張秉文看著城下情形,由衷感慨。

此時城下已經綿延搭起了幾百個窩鋪,麵臨清兵所來方向的東門最多,大半的浮山營兵都駐紮於此,一二百個窩鋪綿延數裏之遠,工兵和輔兵們正在修葺重建,夥頭兵們已經開挖好營灶,預備燒火做飯了。

城中亂象已經基本上平定,張守仁決定撤回大半步隊,留小半步隊和馬隊在城中來回巡邏,繼續震懾群小,同時抓捕漏網之魚。

萊州兵在城中的惡行張守仁這一下午已經聽了個滿耳朵,城中各隊下手越來越狠,也是他不停派人調整力度的結果。

平生就是最恨這些糟踐百姓的人,不論兵民,總要殺個痛快才能滿足。

浮山兵的自律,戰力,雷厲風行的行動成果,已經足以使眼前的濟南官員,全部是心服口服。

不僅是官員如此,德王派在城頭的那幾個王府中官,此時也是用畏懼的眼神看向張守仁。一個小小遊擊,麾下卻有這麼多精強兵馬,而且行事有擔當,一聲殺,已經殺的城中人頭滾滾,這樣的人,便是親王府邸的太監,也是得敬畏幾分。

“大人客氣了。”

“事後總歸由本官向朝廷一總請功吧。”

多說無益,張秉文還要去王府,晚了王府也要關閉府門,未免不便,所以又客氣幾句,便是率先離去。

在他之後,兩個參政,一個按察副使,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縣、丞,大票文官也是過來,紛紛致意告辭。

浮山兵剛進來時,這些文官欣喜之餘,也是不免有別的想法,到了此時,大家都知道眼前這支兵馬不是自己能打主意的,唯有彼此尊敬,還有幾分合作的可能。

更有一些人,已經開始互相打聽張守仁的底細,很多人知道登萊巡撫劉景曜算是張守仁的後台靠山,但也有一些人隱約知道不僅如此,在這一下午,很多人就是在一直不停的交換著情報,打聽著張守仁的底細,微調著自己的態度。

不過不管如何,在這大明末世之時,所有人都知道,有幾千這樣強兵的將領就不要談什麼官職了……升到總兵一級也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