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流賊四起(1 / 3)

月餘之後,蓋平州城周邊陸續被流賊侵擾的消息傳來。

崇禎十一年五月三日,知州府內的少夫人在前往衛城時,遭匪賊圍截,幸有府上幾名家將舍身誘敵,僥幸逃回,蓋平操守武大釗一怒之下發出繳令,命蓋平各地調兵剿滅這幫匪賊。

黑腹河岸匪賊營寨,與軍隊之間,鼎足而立。

中軍位置上,一根醒目的大旗正高高飄揚在那裏,前方為正兵,又有左、右兩翼,還有中軍與預備隊,如此相互策應,可攻可守,援兵還可相機策應,武大釗身披盔甲站於陣前,環視左右,整了整衣襟,義正填膺朗聲道:“今日我軍雲集,定要將賊匪一網打盡。”

聽武大釗這樣說,他身旁的親將吳廣,蓋縣副千戶徐達,還有防守官王虎等眾人均是連聲應道:“有大人出馬,此戰必勝。”

這次武大釗為了一舉剿滅流賊,在整個蓋平州傳令集兵,蓋平州轄下金墩堡、馬營堡等幾個大堡中,都要抽調出大部官兵前來作戰,足足湊夠千餘人的軍隊。

在以往對流寇之間的戰鬥中,往往軍隊以百敵千,數千人擊潰數萬人都是常有之事,此次官兵一千人,流寇不過三千餘人,因此武大釗、徐達等各人皆是信心十足。

徐達,杜真等人身為副千戶,因此有資格陪在武大釗的身邊,聽了他們的話,武大釗不住的點頭微笑,眾人身後,王虎凝目細看著己方陣中情形。

見他這個樣子,武大釗舉目望去,隻見已方軍陣將士肅立,軍中一片的紅色。

大明軍服向分紅黃兩色,就是盔甲上,也多裝飾朱漆兩種顏色。由於軍服尚紅,因此大明的軍戶又稱赤籍,當然,邊軍的盔甲比起京營的盔甲還是稍顯樸實,沒有他們色彩那麼絢麗,盔頂上也很少有裝飾美扮的插翎羽毛等物。

在此次武大釗的軍陣布置中,他將蓋縣的軍士大部擺在左翼,義堡的軍士大部擺在右翼,州城與馬營堡的軍士大部擺在中軍後翼。每翼又同樣分前、左、右、中,後幾哨。

剿滅匪賊的壓力極大,因此武大釗這次也沒有保存實力的心思,他將自己的家丁分出七十人,隻是擺在正方的前哨之地。此外,每堡同樣選出一些精銳的家丁在前哨參戰,鐵興領著他五隊戰兵七十二人,也是同樣位於前哨之地。

在一片紅黃顏色中,鐵興五隊戰兵一色的灰色鐵甲,分外吸引人,大明軍服鐵甲也分等級,一般最底層的軍士穿著純布料軍服,色紅,稱為鴛鴦戰襖。然後是穿著布甲的軍士,便是軍衣上鑲嵌一些鐵片銅釘之類的,再是棉甲,用來防火器,再是皮甲,再是鐵甲。

在鐵興軍士旁邊武大釗的家丁中,他們便是一色披著便帽連網似的水磨鐵帽,或是高缽式六瓣明鐵盔,都有鐵葉護項,身上或穿著圓領對襟的愷甲,又或穿著紅布鐵甲,甲葉內露出的布料都是紅色。

他們的盔甲在整個蓋平州境內來說,是最好的。不過他們這些守備軍比起邊鎮中的戰兵營又差遠了,在各營中那些遊擊將軍,參將,總兵,巡撫統領的戰兵中,他們的戰兵盔甲更好,牌子一個比一個響。

鐵興戰兵們身上披的鐵甲,算是沒有任何牌子的盔甲,上麵連漆都沒有,不過這些鐵甲雖然粗糙樣醜,但是勝在大氣,厚實,防身作戰決對實用,質量上也不輸於任何戰兵營的盔甲,甚至更好。

此次操守官武大釗抽調各堡軍士出來剿匪作戰,鐵興也自告奮勇,領了六隊兵前來助戰,五隊戰兵,一隊輜兵。

雖然那隊輜兵都是青壯,不過他們身上連鴛鴦戰襖都沒有,身上穿的衣裳象乞丐,隻有那五隊戰兵看起來不錯,個個彪悍,而且大部分又有盔甲,加上鐵興悍勇,武大釗也對他寄於厚望,便讓鐵興領著五隊戰兵擺在前哨之處,至於那隊輜兵便擺到後翼去了。

雖然金墩堡軍士穿著是不怎麼出眾,但是論起軍容嚴整,他們在眾軍中便是一流了,此時天氣早己冷了下來,不過眼下氣溫仍是高,鐵興身旁那些武大釗的家丁們,在太陽的照射下,個個都是露出不耐煩的神情,隊列是排得東倒西歪的,幾個軍官也是沒有樣子。

雖然他們個個身體粗壯,裝備精良,看起來個人技藝很不錯的樣子,畢竟是操守大人身邊出來的家丁,夥食好,訓練好,不過顯然的,這些人仍保持著軍中重視個人武藝的老套思路,對於陣列配合組織等不屑一顧,看他們的陣列陣形,鐵興暗暗搖頭,這些人個人武力再強,怕也是匹夫之勇,難成大器。